报刊博览>正文

豪车名钻?No!东晋贵族斗富的筹码竟是玻璃瓶!

2017-09-22 11:25 | 辽沈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在15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古代贵族斗富的筹码是现在很普通的玻璃瓶。那是因为五光十色的玻璃在古代是真正的奢侈品,只有极少数贵族皇家才能得到。

豪车名钻也许是时下土豪斗富的筹码,但在15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古代贵族斗富的筹码是现在很普通的玻璃瓶。那是因为五光十色的玻璃在古代是真正的奢侈品,只有极少数贵族皇家才能得到。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玻璃制品仅见于皇室陵墓和世家大族的墓葬中。

在古代辽宁展览中,您会看到一件国宝级的文物,也是禁止出国出境的展览文物,世界仅此一件。这便是1965年发掘于朝阳北票西官营子村的北燕冯素弗夫妻墓内的鸭形玻璃注。

这件鸭形玻璃注由淡绿色的玻璃制成,半透明,长20.5厘米、粗5.2厘米、重70克。形状整体上貌似鸭子,有一个大张的鸭嘴,鼓鼓的肚子,一条尾巴又细又长,尾巴尖有点儿残。脖子处装饰着一圈锯齿状的纹带,象征着鸭颈上的花色羽毛。腹部则是不规则的曲线和折线形的玻璃条,代表翅膀和脚,肚子贴有一个饼状的圆玻璃,可以立在平台上。

辽博专家介绍,玻璃注是利用吹管的技术制作成型的,成型后在身体上粘贴玻璃条组成细部图案。这件国宝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以放稳。

关于鸭形玻璃器究竟为何物,一直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鸭形玻璃注就是古代欹(倾斜的意思)器。我国古代,欹器通常会被放在座位的右边,它的用途和现在的座右铭类似,是古代人提醒自己不要自满的一种容器。

冯素弗是东晋末年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宰相。北燕的都城叫黄龙城,就是今天辽宁省朝阳市,因此北燕也被称为黄龙国。

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建立者是冯跋,也就是冯素弗的哥哥。冯素弗是北燕宗室,官至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等,封辽西公。

据历史记载,冯素弗慷慨有大志,身高体大,为人豪爽,不拘小节。对北燕国的社稷居功至伟。冯素弗在担任宰相时,为人谦虚恭谨,非礼不动,百官臣服,又尊敬他又怕他。后来,冯素弗被封为辽西公,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冯素弗在北燕处于什么地位呢?中国历史上有传说,重要的大臣死了,君王如三次来到他的灵堂探望,一定会唤醒死者。史上记载,太平七年(415年),冯素弗去世,举国悲痛,当时的北燕文成帝冯跋先后7次来到冯素弗的葬礼上探看弟弟,真心想唤醒这个劳苦功高的弟弟。这在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冯素弗逝世,使冯跋失去一棵大树,北燕国失去一个栋梁,群臣和国民都十分悲痛。

正是由于爱屋及乌,文成帝冯跋对心爱的弟弟给与厚葬。冯素弗墓共出土5件玻璃器,其他四件是玻璃碗、玻璃杯、玻璃钵和玻璃残器。经化学分析,当时中国尚不能生产这种玻璃制品,因此学者推测这批玻璃器可能来自古罗马。

最特别的展品:契丹贵族的络丝葬

展厅中有一件很特别的展品也是首次展出,这就是古代契丹贵族的络丝葬。就是在处理后的尸体上铺上一层薄丝棉,再用深棕色丝织品由上而下分别把全身各部位紧紧包裹,包括每个手指都用很窄的丝带包裹,之后用银丝网络编织全身。

银丝网络穿于内衣之上,之外再穿外衣、束腰带、戴面具、套银靴、佩首饰等,具有防止形体散乱的功用。这种风俗与契丹人意识中的灵魂崇拜观念相联系,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同时,也是受汉人传统礼制影响而形成,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反映了契丹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1986年出土的辽代第五世皇帝辽景宗耶律贤的孙女陈国公主的银丝网络全长168厘米,用直径0.05~0.07厘米的细银丝编制,由头网、臂网、手网、胸背网、腹网、腿网、足网七个部分组成,网孔呈六边形,纵横相连。

除了银丝网络,契丹贵族死后还要戴面具,意在保护死者的面容。质地有金、银、铜和鎏金银、铜五种,不同质地的面具应是死者生前身份和等级的反映,面具均按死者面型仿制。制作程序首先按照戴面具者的脸型特征用木头雕刻一个面具模型,然后把金属薄片置于面具模型上,用槌在模型上慢慢打制,使其成型。这种金属面具不仅是辽代契丹人的奇特葬具,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陈国公主就戴着黄金面具,身穿银丝网络。

3200年前的喀左方鼎

比司母戊大方鼎还早

鼎在中华历史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4000年前辽宁就已走进“青铜时代”。1973年3月6日,在辽宁喀左境内,社员在村南一丘冈上挖石头时,在距地表30厘米深处发现六件排列整齐的青铜器。

挖掘出土的一件大型方鼎通高86厘米,重达50多公斤。这件方鼎厚实而规整,铸造精工。饰饕餮纹,双立耳,深圆腹,三足兽面锥状。考古专家断定,此大鼎铸造的时间距今约有3200年,比殷墟的司母戊大方鼎、妇好墓的大圆鼎还要早。

辽宁这件方鼎是商代晚期的器物,整体造型匀称,纹饰精美。鼎腹内长壁及底铸有长篇铭文,记述了商朝贵族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于是请人铸造了这件方鼎。从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方鼎规格较高,其主人都是贵族。

方鼎铭文后面饰有一亚形框,框内有一“其”字,或说是“其族族徽”。其族铜器在北京城郊出土的商周之际燕侯诸器中也曾有过。这类铜器两次在北方燕地出土,且都与燕侯有关。

这批铜器都是中原风格制器,而从这时东北地区的铜器铸造水平来看,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毫无疑问,这批铜器都是从中原带过来的。从喀左地区发现的这批青铜器来看,尤其是北洞窖藏坑中“父丁孤竹罍”的发现,竟与孤竹国有关。

孤竹国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诸侯。传说孤竹国君有两位儿子伯夷与叔齐,伯夷为了让叔齐继承王位,离开国都,谁知叔齐知道后也跟随而去。当时正是商纣无道,武王伐商之际,伯夷、叔齐听到武王伐商的消息,一起赶去劝谏武王,认为周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周武王没有听从,一举攻入朝歌,结束了殷商的暴虐统治。伯夷和叔齐以商遗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下采苹(一种野菜)而食,有一天碰到一位老丈,老丈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二位以不食周粟标榜自己对前朝的忠心,但是你们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理吗?你们虽说不食周粟,但是你们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二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意不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孤竹国到春秋时代还存在,与山戎等一起时常骚扰燕、齐、卫等国。依照传统看法,孤竹国在河北一带,现在看已经推进到辽西地区。

辽宁最憨萌的国宝

玉猪龙采用的是岫岩玉

通体牙白,肥首大耳,大眼阔嘴,身体首尾相连,成团状卷曲,较多地保留了猪的形象,这就是辽宁大名鼎鼎的玉猪龙。它出土于朝阳市建平县牛河梁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之代表性器物之一,距今约6500-5000年。玉猪龙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极其珍贵,有“华夏第一玉龙”的美称。采用的是岫岩玉。

为什么说最早的龙是猪的模样呢?原始人的图腾大多来自于某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动植物,而原始艺术大多是对自然物的一种模仿。玉猪龙的头部明显具有猪的特征,而古人视猪为一种吉祥之物,具有祈求吉祥、护身的作用。古人在祈天求雨的祭祀活动中,以猪为沟通人神间的信物,从而出现了被神话的猪的传说。

在人类早期与野猪的搏斗中,野猪的獠牙和健壮的体魄也成为人类羡慕的对象,这种由羡慕而成的崇拜,使野猪成为人类的崇拜物,成为某个氏族的图腾。这样就会产生以猪为原始形态的艺术品,猪的雕塑品就出现了。在红山文化分布的区域,发现了一些大型的石雕猪,就是最好的证明。

玉猪龙也是有大有小,大型玉猪龙有15厘米以上的高度,重约1公斤,这显然不是贵族胸前的佩饰。

在最近的辽宁考古中,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中就发现了罕见的玉猪龙陪葬品。在清理的78座墓地中,等级最高的墓地内为石棺,棺内除主人遗骸外,还有惊人的陪葬品,其中便有一件15厘米高的玉猪龙。此外,还有一套雕刻精美的石钺,它不是一件武器而是一个权杖,权杖手柄处雕有精美的熊头。墓主可能是小国的元首或是大部族首领,地位很高。当时的社会马上要进入第一个朝代夏朝,因此会有一些初具国家规模的小国出现。令人惊奇的是墓主尸骨中是没有头部的,专家分析很可能是在战场中被敌方砍杀。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