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那年“宅门戏”混搭 是花开还是花落?

2017-09-19 10:44 | 北京青年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清末“陕西女首富”,慈禧册封的“一品诰命夫人”,这样的题材按说浑身都是“戏”,搁十年前早早就被开发完成了。然而“那年花开”这个项目几易其主,写写停停很多年,就是因为按照过去的宅门戏写法,很难跟网络IP、古装大女主抗衡,市场不会有人买单。

十年前,以《大宅门》、《乔家大院》领衔的“宅门戏”代表队曾是国剧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基调背景厚重深沉,主人公性格色彩鲜明,商战跌宕起伏,人情味因为“宅”在一起也异常浓郁。它比宫廷戏更接地气,更有传奇性,想象空间更大,总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当然,后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放大“宅斗”的急功近利者,再加之题材过度开采、审美疲劳,这个“剧种”很快被边缘化。眼下,正在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可以说是近年来在诸多现实话题剧、古装IP剧包围中唯一脱颖而出的“宅门剧”。只是时过境迁,很多观众按着过去的印象发现悬疑剧、言情剧、商战剧甚至官场剧等等元素五花八门全都拥挤在这吴家大院里,此宅门早已非彼宅门。

清末“陕西女首富”,慈禧册封的“一品诰命夫人”,这样的题材按说浑身都是“戏”,搁十年前早早就被开发完成了。然而“那年花开”这个项目几易其主,写写停停很多年,就是因为按照过去的宅门戏写法,很难跟网络IP、古装大女主抗衡,市场不会有人买单。试想,如果不是“娘娘”孙俪铁了心要转型,看中了“江湖女子”出身的周莹,“那年花开”几乎不可能有今天的播出资源,也不会引来开播之初舆论如此的关注度。丁黑和孙俪这样的班底,在国剧中算是态度严肃、认真做戏的金线了,所以“那年花开”的样本足以看出“宅门戏”要想在当今环境下生存,必须努力的方向。换言之,很多人批评它不够厚重、人物不扎实脸谱化、演员用力过猛、情节碎片化、宅门和官场商战是几张皮没有贴合等等问题,的确是“那年花开”的问题,但也是按照十年前宅门戏的“刻舟求剑”。

首先,如果从宅门剧的传统和周莹这个人物的命运底色,这个剧应该充斥着极大的悲剧色彩,但是按照市场需求,正剧都很难立足,悲悲切切更是等于自入冷宫,轻松喜感元素已是标配。既然戏的基调不能沉重,周莹就必然从历史上的官宦人家出身“跌落”成江湖儿女,孙俪蹲着吃饭鞋底抹鼻涕这些不雅和“邪趣”,就算娘娘演得费劲,观众看着跳戏,也是不可避免;不仅底色变了,视觉直观的色调也大不相同。回忆里《大宅门》和《乔家大院》都是灰蒙蒙的,砖墙和长衫黑白灰,丫鬟太太也都是素色衣裳,花枝招展的亮色出来那是青楼戏……丁黑能拍《大秦帝国》是懂得“高级黑”的,但再看“那年花开”,不可“免俗”的满眼明黄、明绿,往好处想是“破”了宅门戏的传统,实际上也是对当下电视剧审美“共识”的迁就;情节上,“那年花开”大量依靠悬疑来推进的方式还是令人瞠目结舌,例如吴聘之死,传统的写法为了增加戏剧性,写成仇杀在意料之中,没想到编剧竟然抓住这一点预埋了三条线,一是俞灏明扮演的大反派宴客下毒,二是三嫂和掌柜相好,买通下人在糕点里下毒,三是一心想嫁给吴聘的胡杏儿,整片第一个镜头亮相她跟吴聘的台词就是强调吴聘从小不吃甜食,为了杀死周莹,在糕点里下毒……当吴聘死后很多集剧情将怀疑指向胡杏儿时,草蛇灰线的“居心”让观众感慨以为在看《黎明之前》。

当然,让传统“宅门戏”观众最不适的还是“那年花开”碎片化的叙事和剪辑方式,丁黑说是有意为之。事实上,碎片化和上述所有的新型元素,都是适应换代的年轻观众和新媒体播出平台的需求。所有类型的电视剧,大家要想在以视频网站为大金主的买方那里讨到便宜,必须避免沉重、避免深沉。我并不想为观众针对《那年花开月正圆》提出的问题开脱——为免血本无归,争取被更多观众看到,所有的电视剧只能这么拍,“宅门戏”如“那年花开”这般混搭,进步还是倒退很难定义,只能说是适应现实的必然选择。

碎片化也好,混搭也罢,对于宅门戏来说并非完全无法适应,倒是据说某名导即将翻拍二月河版《康熙大帝》,如何自处实难揣度。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