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一川秋意生芙蕖

2017-09-13 21:04 | 成都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荷塘 老树画画

◎李 浩(作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清)李渔《闲情偶寄·芙蕖》

荷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芙蕖只是其中的一个别称。如果仅仅以荷的叶、茎、实、根而论,就有芙蕖、菡萏、莲花、芙蓉、莲藕等等称谓。荷池之美,缘于满池荷花。荷花之美,美在清丽自然,古今同赏。自从宋代周敦颐所撰《爱莲说》出世以后,“出淤泥而不染”遂成为了荷贞洁的定评,荷花也由此博得了“花之君子”的美誉。

小品文《芙蕖》的作者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原名仙侣,字滴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中年以后号笠翁又号笠道人,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著有《闲情偶寄》和《笠翁十种曲》,二者均为我国戏曲宝藏中的珍贵遗产。

笠鸿先生祖籍浙江兰溪,出生在江苏如皋一个药商家庭,自幼和市民阶层接触密切,底层平凡的市井生活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影响。李渔早年尚存入仕之心,明末曾经多次参加乡试皆不举,从此断了入仕的念头,后经人举荐到金华府做过短暂的幕宾,旋即又解聘他去。清顺治八年(1651年),举家迁居杭州后,便蜗居在家里以编写小说、戏曲为终生职业,同时经营戏班子专事演出。“李家班”除了演出传统的戏剧外,更多地编排演出李渔自己创作的大量新戏曲,这些新的戏曲剧目,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渔在寓居杭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曲和戏曲理论文章。

《芙蕖》一文摘自李渔《闲情偶寄》一书。关于《闲情偶寄》这部奇书,喜欢读的人恐怕不会太多,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像李渔一样有趣的人并不多见,无趣之人,怎么可能解得书中“闲情”的妙趣呢?

李渔在《闲情偶寄》的凡例里说自己著此书有“四期”:期“点缀太平”,期“崇尚俭朴”,期“规正风俗”,期“警惕人心”。由此看来,先生所谓的“闲情”其实并非真闲,而是在“闲情”中教化度人。

笠鸿先生不仅工诗词善戏文,对于花木园林的研究也有着极高的造诣。但是,作者在《芙蕖》一文中,并没有将重点停留在“荷”的形态的审美上,而是着重叙述了荷的实用价值,历数了荷花从萌生到凋谢的全过程中,以及其对于人类的种种有益之处。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藉,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其实,人们对于芙蕖的种种妙用,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习以为常没有放在心上罢了。现在,经过作者娓娓动听地一一道来,觉得全都是不争的事实,不由得便对荷这种水生植物肃然起敬,甚至认为“君子”的名号对于荷花来说,都不足以称赞它的美德了!

作者从芙蕖的萌生到凋零,不仅全过程列举出了它的种种用途,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荷动人的风韵:荷叶“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尖尖荷苞未开之时,“先享无穷逸致”;“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再从“可看、可闻、可食、可用”的各个方面,阐述了荷对于人类的种种好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荷的一片深情:“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简洁明了的两句排比,却给了荷至高无上的赞扬。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