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古人用什么容器盛酒喝酒?

2017-09-03 14:25 | 成都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1978年2月21日,出土于成都南郊工地的“兽头双耳铜罍”是西周时期常见的盛酒器,它是古蜀发达的酿酒业和悠久的酒文化的实物证据。

1978年2月21日,出土于成都南郊工地的“兽头双耳铜罍”,其牺首有两个兽头。口径38.3厘米,腹径57厘米,足径33.5厘米,高66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大器”。

1978年2月21日,出土于成都南郊工地的“兽头双耳铜罍”是西周时期常见的盛酒器,它是古蜀发达的酿酒业和悠久的酒文化的实物证据。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这段乐园式的生动描述,出自先秦的博物志《山海经·海内经》。另一版本写“都广”为“广都”。“都广之野”或“广都之野”就是成都平原在先秦的称呼。这时候,还没有“成都”这个地名,但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城池,有了相应的农业栽培。各种各样的谷物自然生长,无论冬季夏季,皆可以播种。其中菽、稻、黍、稷这些主食的颗粒尤其饱满而味美,被称为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均冠一膏字,“言味好皆滑如膏”,膏者脂也,即猪油。广袤的平原之上,鸟兽成群结队,和睦相处。鸾鸟自由自在地歌唱,凤鸟自由自在地舞蹈,长得像竹子的灵寿树按时开花,其他草木也都葱笼茂盛,常绿常青,就如不会死亡一般。

除了文献记载,还有相应的地下旁证。古蜀之金沙遗址出土了数以吨计的象牙和众多的野猪犬齿、鹿角、麂骨、水牛角、黄牛角、犀牛骨、马骨等动物遗骸,以及大量的乌木、植物遗存。这些考古资料也证明,三千年前的成都平原呈现出一派森林密布、河渠纵横、动物繁多的景象。在这个绿色天地之中,古蜀先民每日与大自然亲密拥抱,和谐共生,甭提有多自由快活了。

平原边上则为重峦叠巘的岷山,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其鸟多翰、鷩。”这个“金”是金属矿物的统称,包括金矿、银矿、铜矿、铁矿、铅矿、锡矿,等等。后来的地方志之祖《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氂、犀、象、毡、毦、丹、黄、空青、桑、漆、麻、纻之饶。”其中的金、银、铜、铁、铅、锡,均可称之为“金”。

在成都大儒扬雄的想象里,古蜀先民还是“不晓文字,未有礼乐”的原始人群,他们是否已经懂得开采这些金矿、银矿、铜矿、铁矿、铅矿、锡矿,并用它们来冶炼金、银、铜、铁、铅、锡,进而熔铸一些容器呢?史籍上虽然没有正面的叙写,但答案却是肯定的。

《华阳国志·蜀志》有这样一句话:“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大意是讲:开明九世,废除帝号,重新称“王”,并开始建立宗庙,把酒叫做“醴”,把音乐叫做“荆”,喜欢并崇尚红色。从这条史料中可以看出,到了开明九世时,古蜀国在礼乐文化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建立起一套为巩固国家政权所必需的宗庙祭祀制度。酒与乐,都是宗庙祭礼中的必备品。中原商代就有了名叫“醴”的甜酒,开明九世“以酒曰醴”,表明古蜀地区不甘落后,也能生产醴类美酒。有了酒,自然得有装酒、盛酒之器。如果说,生活在三星堆的古蜀先民使用的酒器还是以陶质为主(如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之舀酒的陶勺),那么,西周以后,古蜀酒器则步入了它的青铜时代。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即纯铜,又名紫铜,就是铜单质,因其颜色为紫红色而得名)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而考古发现出土的若干种青铜器,其主要用途之一,便是作为酒器。

古蜀青铜酒器在各地均有出土,大都发现于墓葬和窖藏,主要器类有尊、觯、彝、壶、缶、钫、勺、鍪、罍等9种。尊,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八鸟四牛尊,是古蜀国自己的产品,八鸟四牛,生动可爱,栩栩如生。觯,发现于彭县竹万街铜器窖藏,一件上有“牧正父己”铭文,一件上有“覃父癸”铭文(关中平原西缘宝鸡竹园沟墓地的爵上也有此三字铭文,书写风格完全一致),是古蜀人参加周武王伐纣战争所获战利品。方彝,为中原形制,出土于三星堆二号坑。壶,出于新都区马家乡与成都百花潭战国蜀墓。缶,出于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和新都马家战国墓,风格酷似。钫,同出于羊子山172号墓。勺,成都市三洞桥发掘的“巴蜀图语铜勺”,其图语组合无异于一部绘图版古蜀简史。鍪,战国后出现的巴蜀青铜酒器,亦见于新都马家战国墓。

至于罍,作为巴蜀常见的盛酒器,我们可以多说两句。用青铜所铸造的罍,古称“金罍”。《诗经》里就有对它的特写:“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登上崔嵬的高冈,我的马儿已累得够呛,我只好取出酒器,自斟独酌,借以消解思乡的忧伤。金罍是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的容器,用以盛装酒水,外形似壶,或圆或方,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肩部有两环耳,腹下又有一鼻。大的金罍可以装一斛酒水,也就是十斗。回归中国不久的著名的“皿方罍”,其体量便颇不小。所以,《韩诗》曰:“金罍,大器也。”其器表主要饰有繁缛的饕餮纹、云雷纹、夔龙纹、鸟纹、蚕纹、涡纹等,且多有作为主体装饰的牺首,如牛、羊、象、蟠龙,也有人首。例如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九天开出一成都——先秦时期的成都”展厅展陈的这件西周“兽头双耳铜罍”,其牺首就是两个兽头。1978年2月21日,它出土于成都南郊工地,口径38.3厘米,腹径57厘米,足径33.5厘米,高66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大器”。细而察之:敞口,翻沿,广肩,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兽首形环耳,圈足外撇。肩部至圈足外侧饰有变形蝉纹等纹样。远而观之,古朴大气,对称端庄,具有鲜明的古蜀风骨。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1975年出土过一把青铜刀,是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华夏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四川地区或成都地区进入青铜时代,则至少不迟于西周时期,“兽头双耳铜罍”就是其杰出而完美的证物。同时,它也是古蜀发达的酿酒业和悠久的酒文化的实物证据。

无独有偶,1980年彭县竹瓦街窖藏又出土了一件兽面象首铜罍,通高69.4厘米,口径21.8厘米。其纹饰主要为三部分:一是肩部为4个圆形蟠龙和夔龙纹的纹饰;二是腹部4组巨大的夔龙纹,夔龙张口蜷身,四爪分明,其间还各有一个跪坐伸臂、方头双角的祭祀人像;第三部分就是圈足上装饰的4只跪着的牛。据前引《山海经》《华阳国志》,象、牛是古蜀特产,它们连同祭祀人的写实形象一起,描绘了两千多年前的祭祀场景,体现出古代成都地方的浓郁特色,让我们浮想联翩。

成都古人用什么容器盛酒喝酒?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