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篾条匠肖五哥的故事

2017-08-28 17:04 | 成都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篾条匠,在成都三道桥镇又称编编匠,是指用竹子编制各类大小物件,大的可铺在地上晒谷子麦子叫晒席,小的则只可插几双筷子叫筷儿筒筒。

篾条匠,在成都三道桥镇又称编编匠,是指用竹子编制各类大小物件,大的可铺在地上晒谷子麦子叫晒席,小的则只可插几双筷子叫筷儿筒筒。三道桥是靠近华阳和白家的一个宁静小镇(今属天府新区),可桥不在镇上,出了小镇沿着河边走才会看到桥的身影,有承载古老岁月的石桥,也有点辍着青苔的独木桥,三道桥的河水静静汇入华阳的南河。

当年,篾条匠肖五哥和父亲就住在独木桥旁那几间宽大的草房里,门口一年四季都堆放着竹子,这些竹子有的剖成半圆,有的锯成筒状,有的砍成几块,更多的却是长长短短厚薄各异的篾条。这些可编成蒸笼,甑子,箩筐,簸箕;也可制成椅子,马架子和温水瓶的外壳。

肖五哥的父母生了9个娃娃,出生不久日子艰难,便把他抱(过继)给了另一个生产队的赵家,无奈灾荒年间,继父继母先后过世,肖五哥便被公社干部带回交给生父。回来时也就十来岁,可说话只见口形张合,发出的声音之细微好像哈了口气。回到肖家连同奶奶共12口,父母想尽办法,也是老天有眼,总算熬过了灾荒岁月。但肖老五说话无声,又吃了些中药西药都不管用,只好作罢。父亲是篾条匠,肖五哥跟着父亲学艺,他对此行悟性极高,几年过后他做的蒸笼甑子水平已超过父亲,蒸格之间清丝严缝,盖子合上浑然一体。蒸笼作好一批后,父亲就带着他午夜出门直奔火车北站,买蒸笼的多是赶早车的北方人。那年月正逢割资本主义尾巴,如撞上戴红袖套的专政队员将东西没收,还抓到办公室审问,第二天天黑才放人。当然若运气好一切顺当,父亲就带上他去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餐馆,那餐馆有个服务员肖五哥叫她表婶。在那儿花二两粮票买碗饭,外加份炒肉片,表婶的瓢儿长眼晴,二两饭变成累尖尖的两大碗,肉片也一大盘,素菜汤不要钱随便喝,肖五哥吃得肚皮胀圆,欢欢喜喜回三道桥。

肖五哥二十来岁时,做蒸笼的手艺已在四周远扬,于是隔了个公社的许姓人家便托人来要在肖五哥处学艺。父亲允诺包教会,学费是当时的两条肥猪钱共120元,结果许家把自己幺姑娘带来学,这姑娘念了初中,眉眼也清秀,开始肖五哥极不自然,好在许姑娘生性活泼,爱说爱问,很快就相处愉悦。然而天下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怪事巧事,肖五哥当了师傅后,他说话的声音好像开关慢慢拧开,由哈气声变成低声细声,随后不断升高,终于变成一个小伙子说话的宏亮之声了!许姑娘还教肖老五唱“一条大河波浪宽”。这下肖家欢欣鼓舞,一分钱的药都没吃,还原一个棒小伙子,父亲笑得合不拢嘴宣布:许姑娘学艺的两条肥猪钱不收了,许姑娘吃住都在肖家。许姑娘的话多,肖五哥的话更多,蒸笼之艺学好,姻缘也成了!肖五哥和许姑娘成婚后生育一儿一女,长大了皆大学毕业。后来土地流转,肖五哥家迁入安居房,就帮一对儿女带娃娃,偶有爱家上门也做几个蒸笼和甑子,但家里始终留一个做工精致的蒸笼,蒸馒头花卷包子供自家享用。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