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几次暗杀

2017-08-14 16:19 | 法制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箱里的存货和此前被告知的一样——4把点22口径勃朗宁手枪、3枚土制炸弹,以及一个小药瓶,隐约可见里面盛着几粒胶囊。

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地势起伏,层峦叠嶂。名城萨拉热窝就位于此间,环城皆山也。

出城不远,一个个村落散布山间,彼此阡陌相连。1914年6月26日夜里,有位赶路人,提着一只手提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行色匆匆。

他走进一座名叫图兹拉的小村,在一户农舍前停下。小叩柴扉,一位身材瘦小的青年将他迎入屋中,接过箱子打开查验。果然,箱里的存货和此前被告知的一样——4把点22口径勃朗宁手枪、3枚土制炸弹,以及一个小药瓶,隐约可见里面盛着几粒胶囊。青年面露喜色,“大公是斯拉夫人的敌人,我必须杀死他!”这青年名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时龄未满20岁,出身波斯尼亚贫困山村奥伯列兹的一个塞尔维亚族家庭,在校学生。他口中那位被预判了死刑的大公,名叫弗朗茨·斐迪南,51岁,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亲侄,也是帝国的储君。

1894年7月13日,波斯尼亚,宁静的小村外有一个笨小孩出生在动荡年代,这便是加夫里洛·普林西普。

和当时多数的塞族家庭一样,普林西普家务农,清贫,信仰东正教,他母亲先后育有九名子女,可惜其中六人早夭。1907年,普林西普13岁时,家庭已无力抚养,只好将他送到城里相对宽裕的亲戚家,他先后在萨格勒布(克罗地亚首府)和萨拉热窝的表兄弟家寄住。这两处都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拉夫人城市,当局对斯拉夫独立思潮严厉打压,其结果就是,对帝国的怨愤早早地在普林西普这样正值叛逆青春期的斯拉夫青年心里埋下。1912年5月普林西普跨国转学,到了考试要求较低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正是这次转学,决定了他,以及同时代千万人的命运。

经过前述1903年血腥政变,塞尔维亚的国际形象已十分糟糕,狂热与暴力,成了外界对这个国家的最主要印象,更有西方外交官将贝尔格莱德称为“革命者的巢穴”——在“反革命帝国主义分子”语境中这绝不是什么褒奖之辞。另一方面,外界打上的妖魔化标签,也进一步刺激了这个力量与抱负严重不符的新生国家,饱经苦难的塞族人更加敏感易怒,特别是当面对潜意识里的头号假想敌奥匈帝国时。

这就是1912年贝尔格莱德的政治空气,这让初到此地的普林西普很有归属感。不难理解,他出身贫苦饱经艰辛,又身染绝症来日无多,这样一个惨淡少年的苦闷与无望,只有在群体的狂热中才能得以消解。

不出半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亚的老家被战火波及,房屋遭毁,这使普林西普在国恨之外,再添家仇。在贝尔格莱德一年多,普林西普结交的朋友也多和他一样,热心于“大塞尔维亚”事业、仇视奥匈帝国。在他们的帮助下,普林西普很快找到了组织。

巡视萨拉热窝,成为斐迪南大公毕生最错决定

6月28日这天早上,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有一项重要的日程安排——巡视萨拉热窝,让这个帝国新省份的首府近距离感受皇储的问候,以及威严。

斐迪南此时下榻的小城伊利扎,是萨拉热窝周边的卫星城之一,素以秀美宜居著称。伊利扎和萨拉热窝离得很近,28日这天上午10点左右,斐迪南的专列就抵达了萨拉热窝火车站。

波蒂奥雷克总督已在此迎候。铜管乐队高奏迎宾曲,总督引领大公和随员们分别乘上四辆敞篷车,驶出车站后又有两辆加入,一前一后护卫,总计六辆。车队在城中临着米扎卡河的主干道阿佩尔码头大街行驶,前往当地市政大厅。斐迪南挽着苏菲,坐在第三辆车里,他那件防弹衣外面套着浅蓝色的元帅制服,头戴高筒军帽,饰以招摇的羽饰,十分醒目。车子开得不快,斐迪南不时向车外被当地政府组织起来的“欢迎群众”挥手致意,面带微笑,十分快意。时间与路线,都跟事先公布的一般无二,10点10分左右,大公的车队出现在穆哈米德视野里。

全部六名刺客中,穆哈米德年纪最长,投身革命也最早,八年前就是黑手会成员,曾参与刺杀波蒂奥雷克总督,未遂流亡,这次行动可算是他弥补当年遗憾的机会。同伴们也非常信任他,以第一枪的重任相托。从这群年轻人的热情中,穆哈米德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但没人意识到,这股热情,已在他身上流失。

车子离他更近,当年的刺杀目标波蒂奥雷克就跟大公坐在同一辆车上,与斐迪南夫妇谈笑,几乎声音可闻。穆哈米德口袋里握枪的手几次攥紧又松开,正在他迟疑的当口,车已开远,机会不再。穆哈米德叹气走开,消失在人群。

浑然不觉间,斐迪南的车队驶过第一个鬼门关。穆哈米德溜得悄无声息,下一个街口的卡布里诺维奇却如闻惊雷,他的位置与穆哈米德遥遥可望,眼见团队中最值得信赖的一个临阵脱逃,失望之余,顿觉自己肩上压力陡增。

不及多想,车队已经接近。穆哈米德缺少的热血卡布里诺维奇却有满腔满怀。跟普林西普一样,他也患有肺结核,自知命不久长,早决心将缠绵病中的余生换取一个不朽的机会。他疏于枪法,准备的武器是炸弹。车队进入投弹距离,卡布里诺维奇振臂挥出,冒着白烟的土炸弹飞向斐迪南的座车。

此时车上的大公与苏菲正向夹道的欢迎人群频频挥手,一回头间,忽见一物飞来,军人的本能让斐迪南瞬间意识到不妙,大叫司机加速。一脚油门,大公的车驶过,炸弹落在车后嘶嘶地冒烟,后面的第四辆车想刹车躲避已来不及,爆炸声中弹片飞溅,车上斐迪南的副官埃里希·梅利茨额头擦伤,血流满面,还有另有几个随员和路人受伤,共计12名。

人群顿时大乱,车队也停下。卡布里诺维奇知道失手,掏出氰化钾胶囊吞下,纵身跳下米扎卡河。但时值枯水期,水浅不能溺毙,黑手会提供的氰化钾更是过期产品,卡布里诺维奇服下后恶心晕厥,却不致命,加上河水一呛,他一阵呕吐,毒质多已吐出。正难受间,跟着跳下河的警察已拥上前来,将他生擒活拿。

大公致命的失误,对普林西普却是天赐良机

目睹卡布里诺维奇被擒,本该支援他的两个中学生早就吓慌,忘了使命。而大公遇袭的消息在城中飞速传播,另外几人也很快得知。负责接应的戈拉贝茨将身上武器丢进下水道,急速逃离。剩下的普林西普、伊里奇,和两个学生,按计划在城西北的一座公园碰面,紧急商量下一步打算。

虽说刺客们此前都各怀了殉死之志,但当牺牲由浪漫的幻想变为现实的威胁,一切就都不同了。伊里奇安抚惶恐无地的两个学生。现在,六名杀手一擒两逃,剩下的,两个学生已吓傻,失去作用,伊里奇身上没有武器,只余一个普林西普,可以说行动已经失败。

恐惧和焦躁让他们情绪失控,语无伦次。普林西普一言不发,比起其他几人,他还稍存镇定,因为他相信卡布里诺维奇绝不会出卖他们,但同时,他为好友落难而难过,又为自己谋划良久志在必得的大事就这样搞砸而不甘。这边几个人还在七嘴八舌,普林西普已不想再听,此时天将正午,本来根据计划,他应该已跟大公同归于尽,魂归天国了,却奈何仍留在这里,无所适从,原本的崇高奋激已被挫败感取代,气一泄,方想起腹中无食,普林西普打算先去填一填肚子,平复一下情绪再作打算。

信步走出公园,普林西普在街上游荡,本是漫无目的,不知不觉间却走向了原本的设伏点拉丁桥。不一会儿,走到了拉丁桥对面的一条小巷彼得王街,前面就横着阿佩尔码头大街,身后则是城里另一条主要街道法兰·约瑟街。普林西普正有些累了,抬眼见一家小咖啡馆,便进店要了一份三明治。吃完出屋,忽听得汽车声响,下意识地回头一看,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身畔不足五英尺处一辆敞篷车上,坐的正是斐迪南夫妇。

原来,炸弹事件让大公十分败兴,强压怒火遵照基本的礼仪完成了欢迎仪式后,他不顾市长和总督挽留,执意离开市政厅的欢迎宴会,要去医院探望受伤的随员们。按照制定好的日程,离开市政厅后大公本该于下午去大教堂出席活动,要行经法兰·约瑟街,车队头车的司机不知道行程已变,便寻了条去法兰·约瑟街的捷径,拐了进来,而这捷径,恰恰就是普林西普所在的小巷——彼得王街。

对大公来说,这是致命的失误;对普林西普,却是天赐良机。普林西普正为刺杀功败垂成而懊丧,不期目标竟自己向枪口上撞来,真是冤家路窄。这一天萨拉热窝城中的猎手和猎物终于碰面,刹那间普林西普心头一阵狂喜,不假思索掏出手枪,指向大公。

扳机扣动,子弹出膛,连鸣两响,现场毫无准备的人们都被惊呆,待警卫们反应过来,循声望去,只见一袭黑衣的杀手持枪立在街边,仍保持着射击姿势,眼睛紧盯着汽车上的猎物,面带着欣喜与从容。再看车上,苏菲委顿在丈夫身上,手捂腹部,血从指缝中流出,大公伸臂搂着妻子,在她耳边低语,似乎并没受伤,但他一扭头,就见脖颈处,血流如注。

萨拉热窝的一枪,点燃了世界大战

6月28日那天,大公夫妇都被射中要害,医治无效,当天中午就相继身亡。刺客普林西普确定得手,想开枪自杀,已没有机会,一拥而上的警卫们将他控制住,收押审讯。

全欧洲的关注点都聚焦在这桩爆炸新闻上,早已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德奥同盟和俄法英协约,神经都被萨拉热窝牵动。奥匈军方的好战分子力图将事件与塞尔维亚政府扯上关系,借此大兴问罪之师。他们的盟友德国人也乐意见此,极力怂恿。

德奥寻求的罪证链条不难构建,毕竟刺客们基本都是塞族,并有黑手会背景,塞尔维亚情报部门和黑手会这种一套班子两块牌儿的纠葛,使得政府也难自证清白。尽管并不确凿,但对急于寻找战争借口的人来说,真相无关紧要。

塞尔维亚的盟友俄罗斯、法国,甚至英国,也在一边斡旋,一边备战。

奥地利,巴德伊施尔的皇家行宫。84岁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坐在那里,老态龙钟,王族六百多年的岁月,仿佛都活在了他一个人身上。他知道自己这个外强中干的帝国经不起一场大战,但此刻皇帝的意志也已左右不了局面,军方、军火商、金融巨头、德国人,以及愤怒的奥地利民族主义者和同样愤怒的少数民族分裂主义者……重重重压下弗朗茨终于启动了战争,那之前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声称:这实非我所愿。

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军总动员准备援塞。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比利时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对俄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宣战。8月12日,英国对奥匈宣战。8月13日,法国对奥匈宣战。

从巴尔干燃起的战火不止局限在欧洲,而是蔓延到多半个地球,三十余国,持续四年半,吞噬近两千万生命,以及超过三千亿美元的财产。这场战争,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一切都始于萨拉热窝的那一枪。

《暗杀局》

作者:曲飞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定价:45.00元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 © 法制晚报 2006 京ICP备12044572号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