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机器人写稿在路上:媒体人你感觉压力山大吗?

2017-07-26 16:07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写稿机器人在不少媒体和资讯网站上加速布局。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深入传媒业,并推动着这一行业的变革。不久前,云南省第一个写稿机器人“小明”在昆明报业传媒集团上线。“小明”用1秒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而在“小明”上岗之前,《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也正式上线。越来越

机器人写稿早已不是新鲜事,但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尝试机器人写稿,或许你不知什么时候看到的文章,就是出自机器人之手,而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你是否感觉压力山大?

今年以来,写稿机器人在不少媒体和资讯网站上加速布局。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深入传媒业,并推动着这一行业的变革。不久前,云南省第一个写稿机器人“小明”在昆明报业传媒集团上线。“小明”用1秒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100多字的稿件。而在“小明”上岗之前,《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也正式上线。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迈入智能化生产阶段,而机器人写稿也不再是吸引关注的噱头。

每次革新都是一次前行

“‘小南’入驻《南方都市报》后主要是撰写民生类、经济类以及动态新闻的报道。”谈到《南方都市报》写稿机器人,南方都市报社数据新闻工作室负责人邹莹这样说道。她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今年春运期间,“小南”最先从实时播报春运热门城市火车票余票信息试水,目前,则服务于《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每日发布广东全省天气预报,追踪夏季台风路径。而最近还将让其尝试市内交通信息实时更新的报道,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的道路拥堵信息等。而经济领域主要聚焦每周市民电商消费行为,提炼消费趋势,接下来还将会有更多方面的探索。

“小封”机器人作为封面新闻在媒体人工智能方面的实践,其采用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分析等与第三方合作的技术,并结合主题词提取、搜索技术、推荐技术、自然语言生成、情感分析、机器写作、意图识别等封面自研发技术,提升了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时间效率和体验。而记者得知,日前,微软研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也入驻了封面新闻。

对此,封面新闻数据研究部方面表示,智能机器人给封面新闻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交互上的体验。通过“小冰”与用户的交流,“小冰”实现了让内容更懂用户,带来千人千面的阅读体验。除了对话技能,“小冰”还拥有搜索大数据能力、领域知识主动学习技术等。这也让“小冰”拥有了很强的“创造性”,除了变身浪漫诗人出版诗集,还化身机智萌妹子写新闻评论。7月12日,四川气象台继续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气温直逼40℃。“小冰”调皮地点评:“40℃还能约出来见面的,不是真爱是什么?‘小冰’我可是用生命在和成都人民约会呢!”记者从封面新闻了解到,稿件写作方面,目前专门开设了《“小冰”的封言封语》专栏,针对当天的热点新闻事件让“小冰”进行写作。

“每次的革新都是我们行业的一次前行,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资深总监曹文韬介绍,近两年,微软选择同媒体合作,希望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去和媒体做一些深度的整合和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微软平台让“小冰”服务大量内容,完成了跟用户近百亿次的沟通,把媒体的内容和媒体要传播的服务通过与“小冰”沟通的方式自动传播给用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机器人写稿是国内外新闻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但目前的写稿机器人还不具备真正的人类思维。它只能通过计算和设定好的程序来写稿,不具备人类的思维能力,不能像人脑一样思考问题,所以写稿的领域还很有限。”华北科技学院新闻学专业系主任副教授陈丽芳说道。

邹莹也谈道,机器人写稿需要一定的培训,包括数据库的建立、稿件逻辑的设定、语言包的丰富等。有了这些前期基础,生成的稿件才具备新闻要素,可以提高时效,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人力,但他们大多还停留在套路化的采写方面。

取代传统采编尚不可能

在第一篇由机器人撰写的稿件发布后,就有人提出疑问——记者这个职业会不会消失?

对此,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表示,记者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促使媒体提高效率。

“没有大数据的强力支撑,我们的人工智能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变化,也不可能发展如此迅猛。”李鹏表示,“在因人而异的报道中,我们强调智慧的主导、强调人,同时更强调于基于大数据、基于智能媒体挖掘的兴趣推荐算法。‘小封’和‘小冰’同时在封面客户端,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挥所长,大大提高了媒体的工作效率。”

据了解,由于时政类新闻专业性强,需要有准确的新闻观点、可读性要求高,写作难度较大。因此,目前封面新闻机器写作探索的领域主要是资讯和快讯,涉及领域包括生活、体育和财经,以避免新闻观点不准确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不断变迁,怎样实现内容互通一直是媒体所追求的,在这其中,媒体及技术公司也一直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找寻着答案。在曹文韬看来,机器人还不具备完全替代人类的能力,之所以不断强调人工智能+媒体的合作方式,是希望通过更多尝试让内容更加贴近用户,让每个人看到不一样的内容。

记者从昆明报业传媒集团了解到,从写作的稿件来看,“小明”在语言组织和逻辑处理方面都已具备记者的基本素质,甚至可以对一些事件进行分析,写作质量贴近人类水平。但总体来看,他还只是幼小阶段的机器人,写的稿件读起来还有些生涩,没有真实采编人员写得那么通俗易懂,还需要通过不断优化训练,让“小明”写出更多接地气的文章。

“此前,写稿机器人大显身手的领域基本是体育和财经,因为这两个领域都涉及大量数据。从庞杂、枯燥的数据中寻找模式,就准确度和速度而言,机器人比人类更有优势。而民生新闻的生成对机器人来说略为复杂。因为主题较多,衣食住行样样都有,缺乏固定的模式,对机器人写稿‘能力’是一种考验。”昆明信息港互联网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欧阳欣介绍道。

在与媒体同行的交流中,大家普遍认为,机器人既有优势又有局限性。优势体现在它写稿的效率高,精准度也高,这是因为它的数据来源规避了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记者一些繁琐的工作。局限性体现在机器人写稿是单调的,报道的创新性难以体现,因为它依赖固有模式,因此,像深度报道这种深层次的观察和分析无法实现。同时,机器人写稿目前较多用于对事实进行简单再现的新闻工作。而记者的角色不应是简单的新闻事实的记录员,更应该是社会事实的观察者、新闻事件的阐释者、新闻意义的挖掘者,这些都是机器人无法达到的。

陈丽芳也认为,每一行业任何时期都会面临各种问题,对于传媒业而言,人工智能并不是传媒业面临的唯一问题,也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不应把人工智能当作敌人,而是应当寻求两者更好地合作。

谈及引入智能机器人写稿的初衷时,邹莹说道,其实像很多传统媒体一样,《南方都市报》早已不仅仅是一张报纸、一个网站、一个客户端,经过最近几年的培育及创新发展,南都报系在智能营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式识别领域已拥有国际领先的专利技术能力,南都提出的“换一种方式”的口号已经在付诸行动。除写稿机器人“小南”之外,《南方都市报》正携手国内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共同建设“智媒体实验室”,利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人播报等技术和场景,打造语音产品、服务场景,然后逐步扩展应用到整个内容生产线,全面实现智能媒体化服务。

封面传媒数据研究部副总监徐桢虎表示,人工智能应用到媒体实践的重要方面就是机器写作。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如果最终机器能把记者从不断重复的快新闻写作中解救出来的话,对各方都是好事。这样媒体可以更快地输出内容,读者能更快地获得信息,记者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些不一样的报道。

数据化传播或成未来主流

其实,目前的写稿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实体机器人,而是一套软件系统,可以称之为是专门写稿的“大脑”。其整合了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聚合全网信息,通过融合领域知识,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发掘重要的消息和事件,并用自然语言进行表达。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算法将所获取的数据嵌入系统,利用人工模板生成内容。

对于技术给传媒业所带来的变化,在曹文韬看来,其实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帮助我们走到更高的地方。其实,人工智能技术是帮助我们每一个人,让自己去找到更加适合的工作,能够释放出人类更多的潜能,做更加有附加值的、有价值的、创造性的工作,这是不需要恐慌的。

“对于未来,数据化传播无疑将成为主宰,我们一切的传播都可以得到数据化的应用。智能媒体将是未来媒体的主流形态,在这样一个主流形态中,大数据是基础,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是智能媒体最显著的区分。”徐桢虎强调,未来的新闻生产远远摆脱过去那种依靠人力生产的方式,机器的自动生产会越来越多。在规则范围内、变量可控的情况下,人将跨界进入处理复杂问题的信息之中,成为多变量的挖掘者,而简单的采编工作将会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新闻所替代。

陈丽芳也认为,未来机器人报道会涉足更多领域,在传播上会不断去突破传统报道所谓的防线。人类能做得很多,除了记录事实外,进行高质量的报道才是媒体人的责任。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