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满山红叶读书声

2017-07-26 14:11 | 成都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1944年秋,编撰《中国古名家言》的著名学者伍非百先生在南充创办了西山书院,聘请李源澄去教书。当时,伍先生讲授《墨经》,李先生讲授《四书》和《经学概论》,都颇有影响。

◎王国平(作家、诗人)

蜀中知名学者李源澄先生到灌县(今都江堰市)灵岩山创办灵岩书院时,正是1945年春。

20世纪40年代,官学与私学、新学与旧学始终在自己的版图中闪耀夺目的光芒。当时的四川学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新式学堂,如国立四川大学等;一种是传统书院,如梁漱溟先生在重庆创办的勉仁学院、马一浮先生在乐山创办的复性学院等。

1944年秋,编撰《中国古名家言》的著名学者伍非百先生在南充创办了西山书院,聘请李源澄去教书。当时,伍先生讲授《墨经》,李先生讲授《四书》和《经学概论》,都颇有影响。半年后,李源澄有些意见与伍非百先生不一致,所以他在西山书院呆了半年就回到了成都。

于是,李源澄想自己办个书院,来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

1945年春,年仅38岁的李源澄开始策划自己的梦想。当时灵岩寺的主持是欧阳竞无先生的弟子传西法师,可能因为是师兄弟的关系,况且传西法师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学者,所以传西法师一听说李源澄想办书院之后,立即力邀他把书院办在灵岩山上,或许正是因为传西法师的盛情,才有了后来曾经名振一时的灵岩书院。

去灌县前,李源澄找到了时滞留成都的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谢无量先生,请谢先生题写了四字院名“灵岩书院”。然后,李先生将字送到灌县赖家装裱店放大,制作成木匾。木匾很重、很大,匾上的每个字大小两尺见方,最后雇了几名工人,中途歇了二十多气才抬上灵岩山。

今天,当我们登上灵岩山时,当年的灵岩书院已不复存在。就连那一块既重且大的木匾也残缺不全。当人们从一家猪圈里找到这块匾时,“灵”字部分匾体已被锯掉,只剩“岩书院”和谢无量先生的款识。从那些残缺的文字上,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得到一座书院在60年前的辉煌与灿烂。

当时灵岩寺庙产极多,建筑雄伟恢宏,除了灵岩寺之外,还有东岳庙等建筑。

灵岩寺的主持传西法师给了李源澄最大的方便。他将东岳庙免费提供给了李先生办学(两年多也没有人听说收过房租之类)。其实,在创办灵岩书院之前,东岳庙一直是外国天主教教会所在地, 1941年春,“中国基督教灵修学院”搬迁至灵岩山,校址就设在东岳庙,后来传教士与当地群众发生纠纷,被赶走后,便空置了下来。遗憾的是,山门上和院落里的精美菩萨早已不知所踪。

进东岳庙门第一进是一个大的院坝,两排厢房。大门正厅是学生吃饭和休息的地方,两侧的厢房就是学生的宿舍,床、铺、椅、桌一应俱全,都是当时传教士被当地人驱逐,中国基督教灵修学院匆匆搬迁时没有来得及运走的物件。每间厢房里住一两个学生不等。

再一进是一座大殿,李源澄将它作了教室,掏钱购置了课桌板凳二十余套,以供学者讲学时学生听课之用。

灵岩书院有学生二十人左右,来自四面八方,年龄差异较大,小的十七八岁,大的三十岁左右,程度不一,有读过中学的,有大专毕业生,也有只读过私塾的。经历各异,有单纯的学生,有教过中小学的老师,也有从事过其他工作的。学生入学不用考试,先生同意即可,完全是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

当时入学要求是缴纳一石米(合300市斤)作为学费,生活费自理。现在,住宿和教室都找到了着落,那伙食问题怎么办?

传西法师同意学生们在寺院搭伙。当时寺院里只有三个人,主持传西法师,负责财务的知客僧和山下请的一个厨师。搭伙一段时间后,知客僧认为,学生们正在长身体,吃饭太多了,寺院要亏本。几次给传西法师说,要求灵岩书院的学生伙食自己处理。知客僧三番五次的提出,传西法师也知道寺院的境况,不好再坚持,于是跟李源澄商量,由学院出面在山下请了一个厨师,负责给学生做饭,伙食费则由学生轮流管理。

至于为什么李先生要放着四川大学不受聘,却到这深山老林劳神费力地来办书院呢?他没有专门谈到,只是有一次,他在和学生们喝茶闲谈时说:“我这个人脾气不好,与有些人合不来,自己办个书院,结识些朋友,以后年老了,坐茶馆也有人摆龙门阵嘛。”

每天清晨,伴着灵岩寺悠扬的钟声,一些渺远的读书声从东岳庙的厢房里隐隐传了出来,随着薄雾传到灌县甚至更加辽远的地方。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