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此方可治瞌睡虫!

2017-07-25 11:06 | 成都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曾经有人问我:打什么不是让人受罪,而是享受?对这类脑筋急转弯问题,生性愚钝的我总是无言以对,急切讨要来的答案是:打瞌睡。

曾经有人问我:打什么不是让人受罪,而是享受?对这类脑筋急转弯问题,生性愚钝的我总是无言以对,急切讨要来的答案是:打瞌睡。闻之抚掌大笑,连叹精妙。

只要是肉身凡胎,食人间烟火,就一定打过瞌睡,那神不守舍的状态实在难以言表:元神和躯体若即若离,欲走还休,于是在周遭萦绕,轻盈漫游,飘飘忽忽,缠缠绵绵,似在非在,离而未离,僵持缠斗,直至神魂颠倒,浑然不知今夕是何夕,此地为何地。表现出来的身体形态也堪玩味:神情迷离,眼皮木然开合,脑袋轻摇慢晃,看得出来主人也在刻意控制幅度,但难免失控,某一瞬间突然如被电击般猛地一点,元神被迅速扯回到躯体,幡然醒悟时,反应灵敏者还能趁人不注意麻利地抹一把不慎流出来的口水,然后机警环视,迅速恢复正襟危坐状。更有甚者,还会发出呼噜声,抑扬顿挫,婉转悠扬,令人哭笑不得。

之所以叫打瞌睡,那是为了显著区别于睡大觉,同样是睡,状态和感觉却有天壤之别,与之相匹配的场合环境也就大相径庭了。睡大觉无需戒备,顺其自然,酣畅淋漓,无所顾忌。打瞌睡就比较纠结了,虽说瞌睡打起来很香,却受制于某些因素而不便或不敢,多数情况还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顾此失彼,窘态百出。总的来讲,打瞌睡一般都与所处环境有着明显的疏离感和冲突感,多发于开会、上课、听报告等严肃庄重的公共场合。

可偏偏在上述场合,有的人格外容易打瞌睡,显得尤为刺眼。这当中情况比较复杂,不宜一概而论。除了疾病因素外,人员集中、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空气不太流通、室内缺氧,容易致睡;本身的睡眠严重不足;抵不过旁边瞌睡者的诱导暗示,意志薄弱,易被传染;会议内容枯燥乏味、催人入睡……都是可能的原因。但这些都只是某种解释,而不能成为堂皇的理由。这类场合打瞌睡,说轻了有损形象、有碍观瞻,说重点就是素质作风堪忧,历来都备受指责嘲笑,现实风险确实也不小,有的一不小心还会打出很大的祸事来。好多年前一则报道我至今记忆犹新。某地开大会,“会议如此重要,但还是有少数人睡着了”,领导“严肃地向台下打瞌睡的官员发出了最后通牒”:“今后把开会打瞌睡的人都记下来,开会睡觉3次就把他免了”。

打瞌睡打掉了顶戴花翎,不可谓不严厉。痛下狠手、免冠去职,当属霹雳手段;整顿吏治、取信于民,实为菩萨心肠,都值得赞赏。但一瞌睡就免职还是稍显简单化了,且经验也表明,苦口婆心的教育、声色俱厉的警告、乱世重典的整治,仍然难以完胜有些人松弛散漫内心中蠢蠢欲动的瞌睡虫。要根治开会打瞌睡的痼疾,还需内外兼修,下更大的功夫。一方面,精简会议,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使会议本身的质量效率有一个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引入更强大的外部监督力量来改变瞌睡者的主观意志。既然这种场合打瞌睡是件偷偷摸摸的事情,那就干脆以更大的公开来对抗刻意的隐藏,拍点特写镜头,照点走神照片,在一定的范围公之于众,如此一来,下次还不精神抖擞?人的自律自控总是有限的,且个体差异极大,要更好克制内在的慵懒心性,实在不能欠缺强大的外部力量。瞌睡虫总在想暗渡陈仓,必曝光等于是当头棒喝。古人云: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光是上好的防腐剂,也是极佳的特效药,治世如此,治瞌睡虫亦如此。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