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两汉成都人的精彩生活

2017-07-21 10:00 | 成都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1975年,在成都曾家包汉墓中出土了一块大型石刻,上面有织机图:一台有一个脚踏板,是制织平纹织物的织机,另一台是带马头的斜织机。

马千笑 手绘

1975年,在成都曾家包汉墓中出土了一块大型石刻,上面有织机图:一台有一个脚踏板,是制织平纹织物的织机,另一台是带马头的斜织机。

□林赶秋(作家、青年学者)

作为当时南北丝绸之路上唯一的枢纽城市,西汉成都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丝绸织造技术,生产的蜀锦样式繁多;汉代成都的医疗水平非常高超;衣食满足、健康得到保障之后,知荣辱、懂礼节的汉代成都人便开始大搞文娱活动。原来成都人会耍会玩,是有传统的。

“生产生活”,先要生产,才有生活。“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大力发展生产,才能丰衣足食。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节,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精彩。

要想丰衣,就得大力从事纺织业生产。话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中亚古国,位于今阿富汗北部),张骞见到了产自蜀地的邛竹杖和布匹,大吃一惊,便问是从哪里得来的?对方回答:“是我们的商人从身毒国买来的。”身毒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它东部的古国迦摩缕波与大汉的西南接壤,蜀商私下做买卖,穿过山川险阻,躲开瘴气毒蛇,花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那里。蜀布既然可以出口远销,证明在成都市面上已经接近饱和。当时人们常拿“蜀郡之布”与“齐陶之缣”相提并论,要知道,齐国丝织品可是“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流行一时的。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的汉简上也记有:“广汉八棕布”。汉时的布,是以经纬多少而称的。所谓棕或谓一升,等于麻缕80根,以布宽二尺二寸计算,如果是十棕布,就等于在二尺二寸的幅面上密布着800根麻经。工艺水平之细致高级,可见一斑。

作为当时南北丝绸之路上唯一的枢纽城市,西汉成都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丝绸织造技术,生产的蜀锦更是遐尔闻名,样式极为繁多,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对臣下说:“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似。”有人曾请教司马相如写赋的诀窍,不假思索,司马相如竟借织锦的工序打起了比方,可见蜀锦的普及率之高。成都又名“锦城”,又有“锦江”,均与蜀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75年,在成都曾家包汉墓中出土了一块大型石刻,上面有织机图:一台有一个脚踏板,是制织平纹织物的织机,另一台是带马头的斜织机。成博秦汉馆展览的4台蜀锦提花机模型,出土于成都金牛区天回镇土门社区老官山汉墓,则是我国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织机模型。4部织机模型的墓室内,躺着一位50岁左右的女性遗骸,髋骨严重变形,或与纺织活动有关,身份可能是一名织坊主。4台织机模型中,最大的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织机准备好了,就开始织造,织造之后是裁剪、缝纫,裁缝之后,就诞生了各式衣裳裙裤,然后就有了“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的成都街景。

再说足食。自从有了都江堰源源不断的滋润,成都便进入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新时代,整个平原很快就变成了“沃野”,变成了“陆海”。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道:“沃者,溉灌也。言其土地皆有灌溉之利,故云沃野”;“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前面提到膏菽、膏稻、膏黍、膏稷便是蜀地特产的主食和杂粮,不愁穿的成都人也是不愁吃的。东西两汉的成都人一如既往地勤劳,成博秦汉馆展览的那盒出土于成都凤凰山汉墓的“谷物与果核”、那块出土于成都曾家包汉墓的“弋射收获画像砖”,就是最好最生动的写照与证明。特别是后者,各类教材里都有收录。上部为“弋射图”,有二人引弓射鸟,没有箭杆,可能是弹丸,尾部似有细丝线系联,这样有猎获即可拖回,所以称“弋射”;下半为“农获图”,五人正收割谷物,最左侧是一送饭人,肩上有担,手提食盒。天上飞禽,水中游鱼,田间稻香,好一派天府之国的鲜活气象,让人总忍不住会想起《诗经》里的咏唱:“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吃五谷,难免会生百病。水来土掩,病来药挡。老官山汉墓曾出土一件捣药擂钵及若干木材、植物残枝、种子,经鉴定,这些植物遗存有些可能被用作香料和药物,如:肉桂、紫苏、大麻、栀子,等等。同墓同时还出土了一尊“经穴漆人”,是迄今我国发现最完整的人体经穴模型,也是中国针灸学史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另外出土了900余支竹简,大约有2万字,主要包括《六十病方》《脉书》《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等七部医书,及兽医学专著《医马书》等,其中有与神医扁鹊相关的记载。诸如此类,大家都可以在成博秦汉馆里近距离地看到。显而易见,汉代成都的医疗水平是非常高超的。

衣食满足、健康得到保障之后,知荣辱、懂礼节的成都人便开始大搞文娱活动。左思《蜀都赋》曾浓墨重彩地描述道:当时成都人就热情好客,常常选择“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美酿佳肴之外,席间尚有抚琴鼓瑟、歌舞伴奏。汉代成都的杂耍表演也是五花八门,倒立反弓、舞剑、冲狭、扛鼎跳瓶、丸剑、跳丸等等,不一而足。那个时候还没有麻将,人们喜欢下六博棋。六博,又作“陆博”,因使用六根博箸而得名,是中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成博秦汉馆里有三块置于一处的东汉画像砖,分别为“歌舞宴乐画像砖”、“歌舞杂技画像砖”、“六博画像砖”,均出自成都曾家包汉墓,既让我们一睹当时成都生活的升平安逸,也让外地人大开眼界:原来成都人会耍会玩,是相当有传统的。

【延伸阅读】

邛竹杖和冲狭的来历

邛竹杖,顾名思义,就是用邛竹做的手杖。邛竹,又名石竹、罗汉竹,产于邛崃山区。这一稀世之竹风格独特,驰名中外,晋书法家王羲之、唐文学家李善、宋诗人黄庭坚、清名士章发俱有诗文赞誉。

冲狭,古杂技名,类似后来的钻刀圈。汉代的“冲狭”至唐代发展为“透剑门技”,杂技艺人把篾席卷成筒状,插上利刃,投身穿跃而过。后来,人们把危险的利刃取消而创造了充分发挥身体腾跃技巧的“钻地圈”,被各地杂技团体视为传统保留节目。

两汉成都人的精彩生活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