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古人夏天是如何驱蚊灭蚊的

2017-07-13 15:48 | 北京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在中国古代,由于卫生条件没有现代好,蚊虫对人类威胁更大,人们采取了各种对付蚊虫的手段,现代的烧蚊香、挂蚊帐驱避蚊虫方法都是古人发明的……

西汉错金云纹青铜博山炉(河北满城汉墓出土)

明佚名绘编《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炮制莽草”图。

明佚名绘编《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图中身背药篓的人手里拿着类似艾草的药材。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高级蚊帐

铜吸蚊灯

清代棕拂子

“暑魃方肆行,羽孽亦厉习”、“口衔钢针锋,力洞衲衣袭”。宋代诗人范成大《嘲蚊四十韵》里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蚊虫的可恶。在中国古代,由于卫生条件没有现代好,蚊虫对人类威胁更大,人们采取了各种对付蚊虫的手段,现代的烧蚊香、挂蚊帐驱避蚊虫方法都是古人发明的……

烧蚊香驱蚊始于何时?

《周礼》:“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

古人将烧蚊香驱蚊称为“熏”,这也是古人夏天对付蚊虫最早也最流行的方法。《周礼》“翦氏”条记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yíng)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

翦氏就是负责给周王家驱虫的官,其工作方法有两种,一是祈祷神灵驱虫害,一是点燃莽草熏虫。前一种借神力驱虫当属迷信,但祈祷神灵时如果燃香,客观上会有一种驱虫作用,这也是庙堂不生蚊虫的原因。而后一种“熏之”,便是古人最常用的对付蚊虫的方法。

用“熏”的手段来驱蚊虫又叫“熏香”,在先秦时使用很广,包括室内环境消毒、祛味、衣物增香都会“熏一下”,甚至连老鼠这样大点的动物都可以用熏的手段将之驱逐。如《诗经·豳风》中那首《七月》诗便称:“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从考古发现来看,五千年前已有专门的熏香用具,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就曾出土过一只灰陶熏炉。到战国时,熏香用具不只器型漂亮,焚熏原理也更科学。1965年从江苏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中出土的“银鹰座带盖玉琮”,其实就是一个战国时期玉琮造型的熏炉,将玉琮加盖、加座,中置铜内胆,便成了一件高档的熏炉。这只熏炉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出土时器内尚有烟熏残迹,应该是墓主生前熏香实用器。

秦汉以后,从民间到贵族家庭都开始熏香。现在文物市场上常见的“博山炉”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这是一种高级熏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熏、博山熏炉,因器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到后来,古人的熏香手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环保。如唐朝时流行的“隔火熏香”已不再直接焚烧香品,而是通过隔火片加热,不出烟却能让香气散发出来,驱走蚊虫,现代电热蚊香便利用了这个原理,区别仅是使用方式更简单、所用的蚊香原料驱蚊效果更好。

古代蚊香都是什么做的?

《格物粗谈》:浮萍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

古人最早是直接使用可以驱蚊的植物,如《周礼》中提到的莽草,就是一种驱逐蚊虫很有效果的植物。据《山海经·中山经》,“葌山”上便长有莽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莽草,可以毒鱼。”

莽草气香烈,味辛,有毒,“山人以毒鼠,谓之鼠莽。”连老鼠都能毒死,用莽草来熏蚊虫自然不在话下。因对人不安全,古人驱蚊虫不会用莽草,最常用的是蒿、艾叶一类植物。北宋诗人梅尧臣《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诗中 “屋头朝爨作饮食,枕底夕艾驱蚊虫”一语,说的便是用艾草驱蚊虫,直接把艾草放在枕头底下。

艾草是古人重要的驱蚊原料。据《荆楚岁时记》,南北朝时,“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之户上,禳毒气”。南宋诗人陆游《熏蚊效宛陵先生体》诗称:“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古代类似现代蚊香的成品叫“香药”。古代香药的品种很多,依使用目的不同会含有不同的成分。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许多古代中医典籍上均有香药的记载,如含麝香制品“烧之辟疫”,沉香、檀香、安息香,烧之可以“辟恶气”。

供熏蚊的香药多用阴干后的艾草、浮萍、烟叶等,配上古代常用杀虫剂雄黄、砒霜等矿物质制成。陆生的艾草不同,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中医认为浮萍能清热、解毒,焚可驱蚊虫。北宋苏轼《格物粗谈》里提到的一种蚊香就是用浮萍做原料的:“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现代实验证实,浮萍对库蚊幼虫及蚊蛹确有杀灭作用。

如果没有艾草、浮萍,有的地方还会用“驱蚊偏方”。明末浙江嘉兴人谭贞默在其《谭子雕虫》一书中,记载了家乡夏天用的一种独特的“蚊香”和驱蚊方法:“蚊性恶烟,旧云,以艾熏之则溃。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鳗、鳝、鳖等骨为药,纸裹长三四尺,竟夕熏之。”

古代制作蚊香的原料很丰富,如檀香、薄荷、桉叶、橘皮、柠檬、艾叶、菖蒲、薰衣草、樟脑、香茅、茴香、野菊花、玫瑰、柏木等有香味、异味之物,都有驱逐蚊虫的功效,这些物质都曾被古人当过净化空气避疫驱虫的原料。

可以说,古人所使用的驱逐蚊虫原料,是真正的“植物源杀虫剂”,既安全又不污染环境。

古代的蚊帐有什么讲究?

《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

蚊虫是自然界无法赶尽杀绝之物,早期蚊虫对人们威胁很大。西汉刘安《淮南子》称:“上古之时,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

为了驱避蚊虫,在条件稍好后,古人开始使用“蚊帐”防蚊。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记载了齐桓公说过的一句话:“白鸟(蚊)营饥而求饱,寡人因之开翠纱之帐,进蚊子焉。”从齐桓公的这句话可知,先秦时人们夏天已使用蚊帐防蚊。

东汉刘熙《释名·释床帐》称:“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帐,古称“帱”或“裯”,均读作chóu。帱是单层的帐子,即夏季用蚊帐,又称蚊帱,还有床帐、帷帐、单帐等多种叫法。唐诗有不少以“蚊帱”为题的诗,如白居易的《和元九悼往 感旧蚊帱作》、元稹的《张旧蚊帱》。

帐有厚薄之分,蚊帐多用锦、罗、纱、绮、缣等丝织品制作,讲究通风透气。据东晋陆翙《邺中记》,后赵君主石虎有一张方三丈的大床,“春秋但锦帐,表以五色,总为夹帐。夏用纱罗或綦文丹罗,或紫縠文为单帐。”石虎用的帐子一年四季各有不同,但一般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民间帐子多用葛、布等制作,有的人家甚至根本置办不起帐子。古代孝子事迹中有一则说的就是“以身饲蚊”,萧广济《孝子传》记载,一个叫申屠勋的孝子,“夏天多蚊子,(申屠勋)卧母床下,以身遮之。”

古代的帐子什么样?这可以从古人留下的一些绘画中看到。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就有一顶隋唐以前的豪华帐子,看起来与后世并无多少区别,正门可以分开,但无帐钩:皇帝与皇后坐在床帐中说话,旁边有一行字:“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意思是提醒君王不要听“枕边风”。

唐宋以后,使用蚊帐已十分普及。北宋张耒《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诗称:“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足可见蚊帐已是当时古人的家常夏用必备之物。

此外,古人还会如现代人一样在窗上、门上布置窗纱,阻止蚊虫侵入,这种窗纱古人称为“蚊幌”。唐代诗人元稹 《景申秋》诗中便提到了“蚊幌”:“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

古代灭蚊有什么特色工具?

《养生随笔》:棕拂子“夏月把玩,以逐蚊蚋”

为更好地驱蚊避蚊,古代还有不少特种工具。如在帐内悬挂驱蚊香囊即是其中之一,即使蚊子钻进来了,也得赶紧往外逃。

为方便拍打蚊虫,还有一种手持驱蚊工具“拂子”。拂子即麈尾,有柄可持,柄上扎上动物尾毛,或是棉、麻、棕长丝。魏晋时流行用麈尾毛制作,故称“麈尾”;唐宋以后民间多用易得的棕榈叶,俗称“棕拂子”。唐诗人杜甫《棕拂子》称:“棕拂且薄陋,岂知身效能。不堪代白羽,有足除苍蝇。”

棕拂子便宜,驱逐蚊蝇又很顺手,一直到晚清,古人都在使用。据清曹庭栋《养生随笔·杂器》一书中“棕拂子”条:“棕拂子,以棕榈树叶,擘作细丝,下连叶柄,即可手执。夏月把玩,以逐蚊蚋,兼有清香,转觉雅於麈尾。”

古代南方还有人采“蚊母鸟”的羽毛制作“避蚊扇”。唐刘恂《岭表录异》记载:“蚊母鸟,形如青鹢,嘴大而长,于池塘捕鱼而食。每叫一声,则有蚊蚋飞出其口。俗云采其翎为扇,可避蚊子,亦呼为‘吐蚊鸟’。”蚊母鸟是什么鸟?现代研究发现,原来是专食蚊虫的夜莺,它在张口食蚊时,嘴边总有蚊子飞舞,让古人误以为该鸟在“吐蚊”。

明清时还发明了精巧、实用的“吸蚊灯”,比较讲究的吸蚊灯用铜制作,还有陶瓷、铁皮质地的,后来还有用玻璃烧制的。

吸蚊灯就是现代的“灭蚊灯”,最突出的是鼓肚,上有一个喇叭形的大口,灯置其中,点燃后,气流从大口中进入,从上面的烟道排出,趋光而来的蚊虫很容易被吸入而烧死。

本版声明

“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