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历代蜀王与巴蜀图语

2017-06-24 14:01 | 成都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众所周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著名的乐府长诗《蜀道难》,开头几句这样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与蜀人的尚五观念相吻合,整个先秦蜀王的历史,恰巧由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前后相续而组成,五代而终。

众所周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著名的乐府长诗《蜀道难》,开头几句这样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这简单、夸张而奇美的几句,艺术地浓缩了古蜀悠久的历史、瑰异的传说与险要的地貌。

与蜀人的尚五观念相吻合,整个先秦蜀王的历史,恰巧由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前后相续而组成,五代而终。为蜀开国、率先称王的是蚕丛,紧接着是柏灌王、鱼凫王,此三代史料不详,离唐朝又非常遥远,所以李白有“茫然”之叹。“蚕丛及鱼凫”,就是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乃是蜀族发祥、迁徙、逐步挺进成都平原之际,那时相对保守而闭塞,少和外界往来,正所谓“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只是形容其时间很漫长而已,不能看做实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暗示的是第四代蜀王杜宇的疆域超前,已抵达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今陕西省眉县、太白县一带)、峨眉山一带,这与西晋文学家左思《蜀都赋》的描述基本一致:“抗峨眉之重阻。”顺便说说,抗峨眉之重阻的前一句是“带二江之双流”,今成都双流区便由此而得名。至于“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则为蜀国最后一个王朝。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中记载的第一代蜀王名叫蚕丛。传说他的眼睛是竖着的,即所谓“纵目”,具体的样子可参看成博先秦馆那个三星堆“铜人头像”:刀状长眉,杏形立眼,眼睑线下垂。他生前居住在岷江边的“石室”(一说就是今阿坝州茂县那种羌族碉楼)之中,死后殓葬于石质棺椁之内,因此,普通蜀人也效法着修造石棺、石椁,后世都说拥有石棺椁的墓是纵目人的坟冢。成博先秦馆展览的“茂县牟托一号墓”发现于1992年,是近年来川西北岷江上游发现的规格等级较高的墓葬。该墓葬具即为石棺,石棺以大石板码砌于墓坑内而成。墓中出土的铜罍及青铜兵器等均带有蜀文化色彩,兴许就是蚕丛一代的遗物。

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关于他的具体事迹,《华阳国志》中没有只言片语。但在成都温江区寿安乡长春村,历代相传有一座柏灌王墓。墓的附近有一座“八卦山”,据说这“八卦”二字也是“柏灌”的讹音。都江堰市原为“灌县”,这个灌字可能也与柏灌有关。

第三代蜀王叫作鱼凫。四川话称成都平原为“川西坝子”,坝子上的人们称鱼鹰为“鱼老鸹”,也就是杜甫当年看见夔州(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奉节、云阳、巫山、巫溪等县地)“家家养乌鬼”的乌鬼。因为它擅长用嘴在河里抓鱼,样子有点像鸭子,而鸭子又叫凫,所以古人唤作鱼凫。成博先秦馆展览的金沙遗址商周“陶鸟头勺把”正是鱼老鸹头和颈的形象。“鱼凫”很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把鱼老鸹养家后用来捕鱼的部落,其首领也称“鱼凫”。传说鱼凫王在湔山(在今都江堰市境内)打猎时得道成仙,蜀人修了一座祠堂纪念他。

第四代蜀王名为杜宇。他教导人们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尊他为“杜主”。他娶了一个云南美女作妃子,随后将国都移到了一个叫郫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郫都区。在“瞿上”即今双流区牧马山一带也有宫室,国界远达峨眉山附近,于是他开始称帝,名曰“望帝”。

望帝末年,洪水大暴发,蜀地成了一片泽国。蜀相鳖灵率领人民凿开玉垒山,水患才得以解除。望帝见鳖灵能力很强,便把国家的政务全权委托给他。不久,又效法尧舜禅让故事,将帝印也传给了鳖灵。相传望帝退隐,回到岷山祖庭,死后魂魄变成了杜鹃鸟。每年农历二月,听到杜鹃鸟儿啼叫,蜀中百姓就会想起杜宇王,黯然而神伤。

鳖灵顺利登上帝位,号曰“丛帝”,从此拉开了开明王朝的序幕。这个丛字抑或是对“蚕丛”王的致敬,这个“开明”也许既纪念开山泄洪的伟大业绩,亦对蜀国未来有所期许吧,又或者是对太阳的礼赞——拨开云霾,洒下光明。无论如何,总算不负此一美名,王朝先后传续了整整十二世,并在中后期将国都定在了今成都市区之内。

既然蜀国传了五代,历程不可谓不长,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文字和礼乐制度呢?答案是肯定的。《华阳国志》记载:开明九世,去帝号,重新称王,并开始建立宗庙,把酒叫做“醴”,把音乐叫做“荆”,喜欢并崇尚红色。从这条史料中可以看出,到了开明九世时,古蜀国在礼乐文化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建立起一套为巩固国家政权所必需的宗庙祭祀制度。酒与乐,都是宗庙祭礼中的必备品。中原商代就有了名叫“醴”的甜酒,开明九世“以酒曰醴”,表明古蜀地区不甘落后,也能生产醴类美酒。广汉三星堆、彭县青铜器窖藏、新都战国墓等遗址出土了舀酒的陶勺和大量尊、罍等地方色彩浓郁的青铜酒具,都是同时期古蜀酒文化的实物证据。

西汉文学家扬雄撰有《蜀王本纪》传世,其中认为古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他没有条件看到刻有“巴蜀图语”的出土文物。成博先秦馆展览的“巴蜀图语铜勺”是众多相关文物中比较精美的一件,出土于成都市三洞桥,直径8.4厘米,把长7.3厘米,勺面饰有龟、鸟、鱼及另外两种图像。这五个图像中,龟的位置居中且图像最大,最小的图像极似蝌蚪。鸟和鱼分别位于龟的左右两侧上方,另两种图像则在龟的左右两侧、鸟和鱼的下方。这五种图像的大小、比例跟它们所代表的实物并不相符合,说明它们所对应、体现的并非某种动物实体,而是抽象的指称、地位、影响力等,所以称之为“图语”,一种图形文字。该铜勺年代为战国,正当开明王朝时期。由此推测,这个龟或鳖指的可能就是开明一世鳖灵,鸟和鱼大概兼指杜宇和鱼凫,这些图像应是古蜀人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延伸阅读】

巴蜀图语可能是一种

失传的拼音文字

巴蜀图语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还不能构成文句,只是看图解寓意的符号,或为一种失传的拼音文字。

图语为巴、蜀二族所独有,与中原文字系统大相径庭。以战国时期为例,秦国通用的“大篆”之外,又有所谓“六国古文”,是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这些国家的文字互有不同,其笔画屈曲,或形如蝌蚪,或貌似鸟虫,释读也不易,但都比图语有逻辑。

成都博物馆先秦馆展览的“巴蜀图语铜勺”是众多相关文物中比较精美的一件,出土于成都市三洞桥,直径8.4厘米,把长7.3厘米,勺面饰有龟、鸟、鱼及另外两种图像。这五个图像中,龟的位置居中且图像最大,最小的图像极似蝌蚪。

“巴蜀图语铜勺”年代为战国,正当开明王朝时期。由此推测,这个龟或鳖指的可能就是开明一世鳖灵,鸟和鱼大概兼指杜宇和鱼凫,这些图像应是古蜀人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本版图片均由李杨拍摄

历代蜀王与巴蜀图语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