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老北京的“胡同丫头”

2017-06-13 20:22 | 北京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老北京人常借五月节的机会小聚。今年五月,笔者就和当年老北京胡同里的“丫头”们聚在一起聊天,当年的那些“胡同丫头”而今都已是年过花甲的奶奶、姥姥了。

老北京人常借五月节的机会小聚。今年五月,笔者就和当年老北京胡同里的“丫头”们聚在一起聊天,当年的那些“胡同丫头”而今都已是年过花甲的奶奶、姥姥了。她们身上既有当代女性豁达干练的特质,也有老北京传统文化的印记。

胡同丫头爱自制“指甲油”

东花市丫头古天娇,小时候生得伶俐可爱,全家三代人居住在东花市下四条28号(老门牌),那是一个清雅的二进四合院。院内种植了丁香、核桃、无花果树以及时令花卉,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天娇说,那时的邻里关系特别好,自家的香椿、核桃都送给左邻右舍吃,春天里摘下的香椿芽够半条胡同人吃的。

女孩儿没有不爱美的, 她们采摘指甲草花瓣制作“指甲油”,把指甲盖儿染得红红的。天娇和姐姐共同就读于一所小学,她家都不用闹钟叫早。每天清晨六点钟,爷爷便准时打开鸽舍放出“咕咕”叫的鸽子群,让它们冲上蓝天翱翔。听到悦耳的鸽哨声,孩子们便从睡梦里醒来。古家院子很宽绰,校外小组就设在这里。同学们都喜欢来这儿学习。在树荫遮天的后院,夏日蝉鸣秋天蛐蛐奏起了欢快的琴声,花开香馥环境宜人确实是温书的好地方。

家住下四条30号(老门牌)的贤子是家中最小的女孩儿,她性格热情有担当,是位心里有主意的女孩。贤子当年学自行车时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四年级暑假里的一天,贤子趁家长在午睡,就偷偷地推出爸爸的旧自行车,由于个子矮,只能是“掏裆”式的半圈半圈地蹬。走到半截儿,车链子脱落下来了,贤子只好把自行车靠在小树上装链子。没想到,自行车突然倒了下来,轮盘齿把贤子的左小腿剐出长约2寸的口子。贤子一瘸一拐地回家,还不敢告诉妈妈,只是抱着受伤的腿坐炕上,咬牙忍着疼不敢言声。她这状态还是没有瞒过当妈的眼睛。妈妈看见女儿的伤口,吓了一大跳:“还不赶紧上医院!”到了同仁医院急诊室,医生立马就给贤子缝了四五针。

在每个当女儿的记忆里,母亲做的每一样菜都是最好吃的。幼时的贤子喜欢看妈妈炒菜做饭。每当有客人来妈妈总会做几个好菜,她会专注地观看怎么做打卤面、摊鸡蛋、锅贴、炖带鱼……到她初中时,便能小试身手了。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贤子把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人、机、料、法、环”等管理手段,运用到家庭烹饪之中。

胡同丫头一口气喝三碗豆汁儿

笔者曾在天安门东侧的飞龙桥胡同49号住过20年。这儿是民国某名人的宅邸,院子建得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个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

住在东屋的富平姐是个和善又热心的人,今年已65岁了。她小的时候就读于东华门小学。在富平的印象中,她读六年级时的班主任老师非常和蔼、慈祥,班主任把全班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小升初时,班主任带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做卷子,同学们都考上理想的中学。如今,富平早已从北京某大型国企退了休,身份也由机电工程师变成了奶奶。闲暇时,她还是社区舞蹈队的主力。

在北京有句戏言:要想从人堆里识别谁是北京的女孩,莫过于给她一碗豆汁,如果她能一口干了,那没跑儿,一准儿是老北京丫头。

原住在西花市大街黄家店胡同1号的叶子,是个典型的北京丫头。叶子对笔者说:“喝豆汁?那是我最爱,一口气喝3碗没问题。”

59岁的叶子退休前是一家大型国企的电工,仪态端庄笑容可掬。少年时,院子里还有三个与她同龄的小姑娘。平时这几个人常在一起玩。上学前,叶子就把哥、姐用过的课本攒起来,跟那几个小姑娘玩“老师教学生”的游戏,叶子总是像模像样,很是认真的架势。那时,孩子们无论到了谁家屋里“上课”,大人总会给安排妥妥的,运气好时还发给叶子她们橘子瓣糖和爆米花等零食。按说在那个时候,能吃上块糖算是一种奢侈。喜欢动脑动手的叶子还跟大人学会了自己做玩“砍包”时用的布包:找块小花布,用剪子铰出六个等方块,再用针缝拼出来,装上绿豆或砂粒后缝好。

在家排行老末的叶子,少年时期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上边仨姐姐的“剩儿”就是她衣服的来源。穿新装只有等妈妈每年除夕时赶制的小花袄,只要一上身,她就舍不得脱下来。

打小,叶子就是个懂事、腼腆的姑娘,在人前很少讲话,每逢家中来客人时,准是悄无声息地躲出去,从不打扰大人谈事情。如今,年近六旬的叶子依然保持着文静谦逊的风格。

胡同丫头带头下岗自谋生路

今年58岁的钱敏庆家住原宣武区牛街,是著名的老北京清真小吃“年糕钱”的第三代传人。钱敏庆在家中行五,下面还有个妹妹,上学时她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开朗,爱动脑筋。个子刚过案板时就帮父母做家务、学手艺。如今,她已把钱氏美食不走样地继承下来。

钱敏庆年轻时参加工作以后表现优异,从工人一直干到国企的副厂长。后来企业遇到巨大困难,工人开始下岗分流,钱敏庆毅然辞职下了岗。这在当时绝对是大新闻。1997年2月17日《北京青年报》头版头条以“青年女厂长带头下岗,劳动局长前往慰问”为题进行了报道,之后,《工人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建设报》和《生活时报》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这个事件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下岗工人,纷纷尝试自主择业走向新生活。

今年51岁的南磨房乡干部历建平,上初中以前住在原宣武区马连道父亲单位的排房宿舍。建平家7口人挤在20平方米的房子里。等女孩子们逐渐长大,居住就不太方便了,她的父亲蹬着三轮车到处去捡旧砖头,一直攒到成小山似的砖垛,就给她盖小房。工程动工时,爸爸砌砖,哥哥和泥,姐姐负责做饭,年幼的小建平兴奋得“到处添乱”。整整两个星期,小平房终于建立起来了。所有的瓦工、木工、电工和油工活全部是自己动手完成。

63岁的退休女工杜玉敏,是十足的票友,如今的她喜欢一边做着饭,一边优哉游哉地唱“霸王別姬”。玉敏结婚前住在东花市下四条29号(老门牌),她是父母膝下乖巧听话的闺女。父母是北京绢花厂的双职工,小的时候玉敏爱听收音机里的相声、京剧和西河大鼓,时间久了就产生了兴趣。她的爸爸是远近闻名的票友,玉敏就跟着老爸学唱戏。到今天,60年过去了,她学的戏仍铭记在心。退休这些年来,她常去公园唱戏,“锁麟囊”、“贵妃醉酒”、“武家坡”等是她最喜欢的唱段。

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些街头巷尾的小人书店是孩子们的精神乐园。据家住东花市下四条36号(老门牌)院的李平说,自己院中的北屋有个由房东儿子开的小人书店。书店临街倒开屋门,门面不算大也就12平方米。书架从上到下好几层,上面码满了密密麻麻的小人书,有上千本。屋子犄角是个柜台,所有的小人书封面编上号贴在墙上供人选择。当年,孩子们来看小人书1分钱可借一本,3分钱可以随便看,还可以借回家看。她天天来看小人书,不断补充知识,使得她在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李平说,这要感谢看的书多。

东花市街道办事处退休干部苏艳生,小时候住的地方是现在的新景家园一带,当时是一个住有18户人家的大杂院。大院里有工人、技术员、司机、护士和教师等,虽然乱,人际关系倒还和睦。夏天一到,小艳生成天盼着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冰棍的老奶奶。艳生是个漂亮的小丫头,每天做完功课就和院里的小女孩一块玩跳皮筋、蹦房子。冬天到了孩子们就泼出块冰面,坐上土冰车尽情地玩耍。如今,退休后重上老年大学的苏艳生又成了社区的文艺骨干。 刘连良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