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融媒小厨"研修班 媒体人共话全媒体融合转型

2017-05-22 10:48 | 中国青年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两天时间里,来自46家新闻单位及相关单位的90多名新闻从业人员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采编人员就全媒体融合转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5月19日下午6时,中国青年报“融媒小厨”首期高级研修班落下帷幕。

两天时间里,来自46家新闻单位及相关单位的90多名新闻从业人员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采编人员就全媒体融合转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来自河北邢台日报社邢台网副主编籍方瑞说:“中青报的分享很全面,干货很多,性价比很高。”

据介绍,中青报“融媒小厨”具有有四大特色。

一是整体转型,全面升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业务不再是“两张皮”,而是整个报社融合转型,“部门主导,三端融合”,各专业报道部门都主导生产全媒体内容,负责各平台专业频道内容的编辑发布,并通过全媒体协调机制形成一个全媒体报道的有机整体。目前,中国青年报社初步建立了全媒体组织架构,开发和启用了全媒体采编系统,再造了全媒体报道流程,初步建立了全媒体报道绩效考评机制,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媒发布,媒体推广”,这在国内媒体融合进展中居前列。

二是网报融合,移动优先。“融媒小厨”创新制作了移动网络直播、H5等一大批移动新闻产品,至今已原创了600多个H5作品,点击量达4.6亿多次,多次获得共青团中央、中央网信办的表彰和奖励。同时,中国青年报社建设了以客户端、官微为龙头的移动传播矩阵。目前,中国青年报移动端拥有1000多万直接的移动用户,其中大学生用户500多万。

三是平台优化,烹制精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中国青年报社初步搭建了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和融合传播平台、服务大学生成长平台、信息交互社区服务平台、国家志愿者公益支撑平台,以更好地服务共青团事业和亿万青少年成长成才。

四是经济适用,性价比高。

“我们都是传统媒体出身的,现在危机感越来越强,担心突然有一天没人看报纸了,形势逼迫着我们转型。”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任春说。

据他介绍,目前,媒体转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媒体主动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发展新方式,积极发展视频、网站和移动社交媒体;另一种是另起炉灶,组建新媒体集团。中青报的全媒体融合转型,属于第一种——主动融合。

目前,在全媒体融合转型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中青报初步建立了全媒体技术支撑体系、采编发运行机制和考评机制,这也成为本次研修班中大家较为关心的内容。

在“本次‘融媒小厨’培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这一问卷调查中,受访的69人中有60.9%的受访者认为是全媒体采编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44.9%认为是“绩效考核系统”,认为最大收获是技术支撑系统、融媒小厨顶层设计和用户自动生成内容的渠道建设的比例分别是36.2%、34.8%和17.4%。

“其实我们报社跟中青报一样,主要面向年轻人和学生群体,我们会借鉴中青报‘融媒小厨’的一些方式,再根据自己的特点,看看怎样结合起来。”《21世纪英文报》网络部主任李立对全媒体技术平台有极大的兴趣。她说,目前技术是制约媒体融合转型的瓶颈,她迫切希望知道技术平台如何搭建,如何协调不同的人,并达到互相合作生产融媒产品的效果。

江苏《江海晚报》副总编辑郭小平认为,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现在所有的新闻产品都是融媒产品,这是必然之路”。顶层设计和全媒体采编协调机制至关重要,“顶层设计能够起到强化整合资源的作用。”他说,融合是整体的融合,首先是管理的融合,否则无法进行其他融合,也无法让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很好地发挥作用。

在他看来,“中青报现在不仅有融媒体的产品,还有融媒体的渠道、高校的平台资源以及创业培训,已经为全国高校培养了数百万名具有创业素质的大学生。”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