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透过“智慧工厂”观察车间变迁 新车间向我们走来

2017-04-24 07:47 | 工人日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3月末,记者走进银川滨河如意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河如意)5万平方米的服装车间时,扎着两个小辫的上衣一厂厂长付芬正骑着平衡车与段长沟通工艺细节。“车间里走一圈有1000多米,原来我每天上班要走3万步,现在只要1万步了。”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缝纫车间的机台上,有PAD显示工艺要求、款式要求等各项信息,工人可以据此操作。记者 蒋菡 摄

3月末,记者走进银川滨河如意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河如意)5万平方米的服装车间时,扎着两个小辫的上衣一厂厂长付芬正骑着平衡车与段长沟通工艺细节。“车间里走一圈有1000多米,原来我每天上班要走3万步,现在只要1万步了。”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滨河如意是如意集团在银川的9个项目之一。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榜单中排名第1的企业,如意集团落子宁夏,不仅是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也是通过发展智能制造将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相融合的样本。《工人日报》记者走进如意在宁夏的多个车间,了解智能制造给纺织服装企业生产一线带来的变化。

当裁缝遇上智能化

一台裁床前,机器自动把面料展开,便按照设定的程序裁剪起来。

滨河如意技术厂长林丽告诉记者,一般的自动裁床只能裁剪素色的衣料,而这台世界最先进的裁床可以实现多品种多面料裁剪,“花纹、格子的面料都行”。

林丽1999年毕业后进入如意集团,去年滨河如意建成,企业安排她来银川。“来了以后才发现,这儿的车间要比山东的大五六倍,设备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很震撼!”

整个裁剪车间分为裁床、粘合等几大工种,几乎都靠机器完成。“车间高度自动化,几乎没有太累的工种了。”在纺织服装行业干了20多年的林丽感叹。

滨河如意采用全流程智能化的服装生产线,设备全部向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制造商定制。尤其是某加拿大企业专为其研发的智能吊挂线,实现了从裁剪、缝纫、整烫直到智能配对仓储的不落地式生产流程一体化和信息传递的无缝对接,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智能吊挂线尤其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林丽说,原来一个订单两三万套,现在一个单子往往只有两三百套,还要用10多种面料,有时,甚至一个订单只有一套、一件。

裁剪完成之后,每个裁片都会上到智能吊挂线上,传送到二楼的缝纫车间。

上衣腰部收省是对工人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原来用的是平缝机,现在是自动收省机。光标定位后,机器可自动完成收省。

“格子面料这道工序,原来要两三个人做,现在只要一个人即可轻松完成。”林丽说,只要设好参数,机器做出来的产品一模一样,质量和稳定性有保证。

自动化设备被更多采用,流水线分解更为细化,工人的操作难度则降低了。

“以前培养一个熟练工要两到3年,都是复合型的,一人能干几道工序,而现在很多环节都自动化了,工人学起来更轻松。”林丽说。

滨河如意计划用工1.3万人,目前约有1300人。有着15年操作工经验的付芬也是如意集团的老员工,她告诉记者,在银川招的工人,很多人“什么都不会,甚至连工厂都没进过”,通过3个月的培训,基本都能上岗。

不过,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并不意味着人脑可以休息了。怎么让智能吊挂线与工人更好地结合以提高效率,就是林丽每天带领技术人员在潜心研究的。

“常规产品有数据库,而每个新产品投产之前都要做好工时测评。”林丽说,比如一号工序耗时300秒,2号工序100秒,3号工序50秒,那么耗时多的工序就会出现卡壳。只有调整到每个工序都150秒,生产线运转才能均衡。

找出卡壳点,之前都靠班组长调整,现在可以利用智能吊挂线进行数据分析。“这是很大的工程,也是很大的飞跃。”林丽深有感触地说,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亟待培养更多相关人才。

滨河如意正奔跑在打造智慧工厂的路上——将自动化的设备与网络化的信息以及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以虚拟的数据进行无缝对接,让工厂按照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进行柔性化生产。

“传统工业不能将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而柔性化的工厂就能实现鱼与熊掌兼得。”滨河如意总经理王晓渊说。

“能亲身见证产业升级的过程,我很珍惜这个机会。虽然很累,但能不断学到新东西。”面带疲倦的林丽认真地说。

当挡车工遇上电瓶车

走进宁夏如意科技时尚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如意)的纺纱车间,扑面而来的是纺纱车间特有的棉絮与高温高湿环境混合的味道。当一个坐着电瓶车的挡车工进入视线的时候,记者发现了这个车间的不同。

位于银川市贺兰县的宁夏现代纺织产业示范园是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的第一个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2013年8月,宁夏如意入驻园区。

在宁夏如意庞大的纺纱车间中,一排排智能化纺纱设备一刻不停地运转着,工人却没有几个。目前,宁夏如意万锭用工15人,已提前完成中国纺织“十三五规划”目标。

后纺车间主任赵丽娟是这里的第一批工人。2014年3月,开小超市的银川贺兰县失地农民赵丽娟在小区门口看到了宁夏如意的招聘简章。“简章上写着年龄在18到35岁,当时我已经32岁,感觉马上就没人要了,就想试一下,等50岁干不了再回家开店也不迟。”

贺兰县有失地农民2万多人。这场招聘迎来3000多人报名,录取200人,拥有大专学历的赵丽娟是其中年龄最大的。

第一次来厂里,赵丽娟觉得车间“好大好亮好气派”。然后她被派到如意集团的另一个生产基地重庆培训,3个月后上岗,成了名细纱挡车工。

“传统纺纱厂使用的是480锭的老设备,接断头的时候要直接拔管,手都碰破了。我们宁夏工厂都是1200锭的新设备,接断头时只要抬起刹锭器,锭子就不转了。”赵丽娟切身体会到了新设备的好处。

更大的变化还在后头。

相比其他企业,宁夏如意车间大、生产线长——单个车间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生产线直线长度达400米,这给挡车工带来了超负荷劳动强度。

“连续工作几个小时,腿疼脚疼,回到家真是一动都不想动了。”有的工友没干多久就走了,赵丽娟也曾想过不干了,但又不甘心就这么轻易放弃。

2014年12月,车间开始推行电瓶车代步。工人坐在这款专为挡车工设计的电瓶车上即可挡纱接线。

不过,起初工人们并不接纳电瓶车。“刚开始我觉得还是走路快,断头不固定,人可以随意转身,小车倒车麻烦,而且流动风机一直在移动清洁机台灰尘,也会影响小车行驶。”赵丽娟说,用过一段时间之后,能熟练操纵了,才感到电瓶车的好来。

“以前我一个人可以看6台车,后来坐上电瓶车可以看10台车。”赵丽娟说,以前每天挡车得走约15公里,开上电瓶车上后轻松多了,产量增加,工资也涨了。

宁夏如意副总经理高志国介绍,目前,在宁夏如意各分厂推广的电瓶车已达28台,人均看台数量由以前的5至6台增至8至10台。

2015年,电瓶车上又装了平板电脑,能显示断头位置。“哪里出现大面积红灯,就说明落纱,要赶紧换管。”赵丽娟说。

每台纺纱设备均是数控。“原来纺40支纱改纺60支纱,必须更换齿轮,现在采用伺服电机,只要在控制面板上修改参数就可以实现改纺。”高志国说,“我们的车间里已经没有纸质报表了,所有报表都是E系统自动生成,准确又迅速。”

下一步,宁夏如意将在电瓶车挡车基础之上进一步创新“电瓶车+空捻器+断头光电感应”“电瓶车+E系统+单锭检测”等新型值车操作系统的研发,一场以值车操作法为引领的创新大幕徐徐展开。

车间在变,工人也在变。两年半的时间里,普通员工赵丽娟从挡车工、班长、段长一路成长为车间主任。

智能手机已经成了赵丽娟的得力助手。每班疵点状况、员工考核情况、操作大赛结果都能实时出现在她的微信工作群里。“现在我考虑最多的是怎么让车间的工人更有干劲,更有奔头!”赵丽娟的脸上洋溢着干劲,写着自信。

当智慧工厂遇上智慧城市

“第一次看到这个车间时,太震撼了。”3月28日,滨河如意总经理王晓渊向本报记者坦言,此前一直在日本从事如意集团出口贸易工作的他,起初不太愿意来偏远的宁夏。

“后来发现这个智能化工厂的配置在全球可能都没有第二家。”他说,前来考察工厂的国外品牌商也感叹,这里完全颠覆了他们对于传统服装厂的概念。

事实上,对于如意集团而言,落子宁夏不是一次单纯的产业转移,更是把握“弯道超车”的机遇和推进“反梯度”转移的尝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纺织业不太景气,利润率不高。如意集团董事局主席邱亚夫意识到:最难的时候也是机遇出现的时候。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如意集团在沿线加速布局,在促进产业转移的同时,撬动自身转型升级。

宁夏如意就是如意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的第一个产业项目,也是我国首个数字化智能科技纺纱示范基地。

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乌海及陕西榆林能源金三角核心位置的宁夏,每度电费用不到山东的一半,蒸汽费用仅为2/3。“光电和蒸汽这两项,一年大约可以降低成本近3亿元。”宁夏如意副总经理高志国说。

更重要的是,银川在大力打造智慧城市,这个西部城市谋求突破的着力点与纺织服装这个传统产业重塑活力的发力点找到了结合之处——大数据与智能制造。

借助银川的大数据平台,宁夏如意的所有工厂都将是智能工厂,生产全流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数据自动存储并汇总分析。

企业在招工方面的需求则与当地失地农民安置、生态移民安置等政策相契合,让农民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

滨河如意上衣一厂四段装棉条岗位工人郭翠翠就是前些年从宁夏南部山区彭阳县移民到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的,这个乡也是银川市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挺珍惜的。”25岁的郭翠翠一脸真诚地说。

事实上,刚来银川时,王晓渊心里也犯嘀咕:“银川以前几乎没有服装厂,新开发的滨河新区能招到那么多工人吗?”后来他发现,招工并没有想象中困难。

“现在比较麻烦的是培训老师太少,一个人得教一两百人。”王晓渊说,这里的工人大都没有从业经验,学起来相对慢些,但人很淳朴。"

据了解,如意在宁夏的项目全部达产后,用工总计将达到3万人。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