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书的温度人的气息

2017-04-21 17:51 | 北京青年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书话集算是关于书的书。爱书到近于恋物癖的读书人,大约总会对书话感兴趣,因为希望从中得到线索,借别人之眼品读书的内容和形式,或者找寻印证自己趣味的证据。

陆智昌设计的“读者良友文库”

北京出版社的“现代书话丛书”,“制服”整齐

设计批评

书话,读书人写,写给读书人看。

设计书话,最考验人。

因为,你是不是懂得书,懂得读书,懂得读书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书话集算是关于书的书。爱书到近于恋物癖的读书人,大约总会对书话感兴趣,因为希望从中得到线索,借别人之眼品读书的内容和形式,或者找寻印证自己趣味的证据。

唐弢先生的《晦庵书话·序》中说:“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样,我以为书话里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不过,目前我们所说的书话,范围似乎扩大了。书评、读书记、序跋,举凡与书有点关系的文章,都被当作广义的书话。

北京出版社1990年代曾出过一套规模不小的“现代书话丛书”,我零星地买过《叶灵凤书话》、《唐弢书话》,一直也没有想过要搜集全套,原因之一是不太喜欢丛书都穿统一的“制服”。对于出版者来说,统一的封面,“军容整齐”,很有气势;但我总觉得这也泯灭了个性,每个作者,每本书,都是特别的存在,理应有自己的面目。

当然,如果书的装帧讲究,似乎“制服”又不是太大的问题了。香港三联出版的“读者良友文库”,我买过《西窗漫记》、《寄生草》等几种。这套书是小小的32开,封面朴素大方,只有浅淡的两个色块。很久之后才发现,装帧设计者竟然是后来大红的陆智昌。

把书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内容和形式应该融合无间,文章好而印刷粗陋、装帧恶劣,就不能说是一本好书,书话尤其如此。图解书名,为它找一个隐喻和象征,是比较初级、比较稚嫩的设计思路。当然,更糟糕的是把书名的字或者字母提取出来加以变形,搞得像招摇过市的旗帜。

现在还愿意时常找出来翻翻的,仍是三联早年出的几本书话集。譬如《晦庵书话》,钱君匋先生设计的封面质朴健朗,图案简洁浑然,有汉风。而且,手工时代的作品蓄满情感,有温度。从图案、色调与内容的关系来说,关联性并不强,但是,你又会觉得是准确的,就应该是这个味道。

黄裳先生的《翠墨集》、《榆下说书》,孙犁先生的《书林秋草》,这些三联的初版本是我一直喜欢的书。《翠墨集》只在笺纸上印了手书的书名、作者名,《榆下说书》铺了单色的木版画做底,都是不求工巧而工巧自在的例子。《书林秋草》封面主图是两枚树叶,叶脉丝丝缕缕,像文房内小巧的玩具,没有什么意思,只不过引人注视两眼,休息一下脑子。没有多大意思的意思,也许花了设计者更多的时间。

《榆下说书》、《晦庵书话》、《西谛书话》,后来都出了增订版,开本变大,书名也成了电脑行书。看一眼封面,你会觉得它们成了毫无个性的工业产品,书的味道没了,人的气息也消散了。

文并供图/李建新

♢ 北京青年报新闻热线:65902020

♢ 广告热线:400-188-8610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