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丽江回应官微疑怼网友“最好永远别来”:非工作人员所发

2017-02-27 09:56 | 国搜报刊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古宣发布 就此事与网友互动时疑似使用不当言论:“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25日,国家旅游局对云南丽江古城景区给予严重警告,限期6个月整改。丽江古城区委宣传部官微@古宣发布 就此事与网友互动时疑似使用不当言论:“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随后,该条微博被截图并引发大量网友关注。26日,@古宣发布 回应称,官方正在对事件进行调查,目前初步确认不是微博管理人员发布的不当言论,宣传部同时已向网安部门反映了情况。

为什么又是丽江?

丽江又被点名了。继2月23日国家旅游局表示将联合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春季行动,对丽江等7个重点地区重点问题进行重点督查后,国家旅游局25日又宣布,对3家5A级旅游景区作出严重警告处理决定,其中就有丽江古城。值得寻味的是舆论的反响:幸灾乐祸声四起,许多人跟帖“果然少不了丽江古城”“没丽江古城就怪了”。

新京报评论称,因为丽江古城近年来在负面新闻中的“出镜率”有点高,像欺客宰客、强逼消费、“艳遇”遇酒托等乱象,已是数度曝出;2014年当地黑导游“不买东西比卖淫更可耻”“丽江欢迎你,是欢迎你来消费”的彪悍言论,更引发舆论哗然……以至于丽江古城跟旅游丑闻沾边,已不再是“新闻”。

远的不多说,就说近的:光鸡年春节前后,丽江就接连被曝出3起打游客事件,包括女子挨打被抢遭毁容等恶性案件;前几天媒体报道的云南副省长被强迫购物,也因春节期间他刚好专门到丽江调研旅游工作,被媒体揣测很可能是在丽江……这些乱象频出,让丽江旅游形象屡受重创。

在网上,有人将去丽江旅游说成“顶风出行”;不少人脑中的“丽江印象”,也自动转换成了“丽江乱象”。

市场性格怎么破?

北京商报称,丑闻已经让人开始渐渐忘记与丽江最初的邂逅。那是上个世纪一场大地震之后,大部分的中国人才第一次真正把目光投向丽江,旅游业在此勃兴并一发不可收拾。丽江古城也摇身一变成为著名的“小资圣地”。

丽江旅游业井喷式的发展伴随着过度的商业化,有人说丽江的纳西文化已死,可是来丽江的游客却越来越多。2016年丽江共接待游客3519.9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608.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91%。

旅游经济的洪流带给丽江前所未有的“钱景”和机遇,也注定给丽江社会带来短时间无处安放的繁华。

丽江的旅游市场散客和团队各占一半,而70%的团队通过昆明的旅行社规划行程,这样就对丽江本地旅游市场形成了一个制约,在价格和质量上会有一个打压,日积月累形成了当地扭曲的市场“性格”,而这些矛盾时常伴生在游客的旅游行为中,成为一个个随时可能被引爆的起火点。

在中国疾进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像云南丽江这样屈指可数的古城,注定要成为一个被连根拔起的标本,呈现在研究者面前,更呈现在旅游者面前。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一面面放大的镜子,将这座古城旅游业的异军突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断层照得越发清晰。丽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总人口为1244769人,而丽江古城里的居民人数已从1996年的3万多人下降为几千人,多数是留守的老人。自然资源超负荷运转、旅游业强势崛起,社会经济发展却渐渐被甩在了后面,最终成为只能用更长时间更大成本去追赶的文明短板。

这不仅是丽江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古城商业开发必须面对的课题。木桶效应不只出现在经济学的课本上,更应该出现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大讲堂中,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长期一枝独秀,它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得益彰,需要市场经济反复洗涤最终形成长期机制。【综合@古宣发布、北京商报、新京报等报道】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