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探访齐鲁第一古村——朱家峪

2017-02-20 09:32 | 国搜报刊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为富山峪,位于济南市章丘区济王公路南侧,明洪武四年,朱氏先祖朱良胜自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因朱系国姓,与皇帝朱元璋同宗,故改名朱家峪。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一句台词“俺是章丘朱家峪的”。 “朱家峪”这个美丽的古村落便深深地烙在了无数观众的脑海里。是的,直到今天,人们都无法否认浩浩荡荡的闯关东大军在华夏大地上大书特写的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战天斗地的辉煌篇章,伟大的“闯关东精神”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家园。本着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朱家峪的憧憬,我和朋友相约再次来到了让我心驰神往的地方。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为富山峪,位于济南市章丘区济王公路南侧,明洪武四年,朱氏先祖朱良胜自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因朱系国姓,与皇帝朱元璋同宗,故改名朱家峪。朱家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至今仍完整保存了过去建筑的格局和风貌。一踏入朱家峪大门口,但见古村为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村内有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古泉等大小景点八十余处,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这里四面青峰隐隐,溪中碧水悠悠,丰厚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吸引着国内大量的游客和学者纷至沓来。是呀,饱经历史沧桑的朱家峪,就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厚重大书,书中包含了政治历史、民族宗教、园林文化、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几大学科,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激起了我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极大兴致。

谁能想到600多年前,朱家先祖朱良盛从河北枣强县迁来后,从居住在一个简陋无比的山洞,发展到一个能居住500多人的古村落。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而又充满无穷智慧的朱家人在这片土地上快乐而幸福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眼前仿佛出现他们在硕大而明亮的太阳下,赤脚走在田埂上,大声喊着号子,伴着耕牛粗壮的哞哞声,晶莹闪亮的汗水从脸颊滑落,活泼顽皮的儿女们在田野里呼朋引伴追逐蝴蝶……一幅祥和美好、吉祥幸福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

朱家人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于是他们便开始兴办学堂。据碑志记载,朱家峪对教育十分推崇,有人便倡导办学,以便在旧日的科举制度下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20世纪初期,朱家峪便引进了新式教育,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农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古老的朱家峪村,在章丘率先提倡女子教育,这在当时中国也是极其少见的。在此基础上,朱家峪开办了山阴小学,校门是仿照当时培养革命军官的黄埔军校校门所建。时至今日,山阴小学的外貌仍保存完好。遥想当年,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在这里废寝忘食、书声琅琅,和校外高大树木的鸟雀声不时附和着。天空的白云在悠悠地飘荡着,仿佛被这群孩子的读书声所吸引而不舍离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加之教书先生的严加管教,朱家峪村已有不少学子迈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家重点高校的大门。

信步前行,一座威严的家祠赫然呈现在面前,体现了朱氏家族重视文化的传统。家祠创建于清光绪八年,墙碑载“历时既近周甲祠屋剥蚀……”,复修于民国廿六年荷月。家祠共分里外两院,里院有建筑古雅而壮观的祠堂,堂前有一棵高大的桧树。

在这里,我还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景观:康熙立交桥。它建造于康熙九年,和许多古代民居一样,桥拱的石头间一点儿都不用灰泥,而又严丝合缝的咬合在一起,这个立交桥的功能,就是桥上可以走人,桥下可以泄洪,在没有洪水的时候桥下也可以走人、走车。之后,经过二十多年,人们在桥的另一边又修建了一座立交桥,它们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的双璧,桥下宽敞的泄洪道,同整个村落的街道排水系统完美地连接在一起,立交古桥分东西两座,相距约十余米。桥身全用小型青石叠砌而成,历尽风雨雪霜,依然保持原貌,被专家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康熙立交桥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徜徉于古村朱家峪,让你会感觉到时光如倒流,将你带回那旧日的年代,水井、房屋、道路,桥梁,浓缩了中国古代农民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凝聚了中国北方农村一缕浓郁的乡情。沐浴在新时期的朱家峪,仿佛像一只腾飞的凤凰,迸发出更加光彩照人的魅力!

作者: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  冯天予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