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那些年骑个自行车得带着驾照上路

2017-02-19 10:36 | 成都商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不过,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在成都遍地都是,拿手机扫一下,就能随意骑走一辆自行车,在拥堵的市区,骑车比坐车更有优势。

在成都,会骑自行车似乎是一项基本技能。成都地势平缓,也适合骑自行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行车都是成都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今,城市发展,我们出行可以坐公交、地铁,也可以打车、开车,自行车这些年也慢慢被电动车取代,似乎就要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似的。

不过,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在成都遍地都是,拿手机扫一下,就能随意骑走一辆自行车,在拥堵的市区,骑车比坐车更有优势。

其实,作为舶来品,自行车在成都的历史不过百余年的光景,当初好奇的成都人看这玩意儿不吃不拉还跑得快,都称其为“洋马儿”,官方则称其为“脚踏车”。四川省档案馆的档案显示,早在1937年,四川就出台了管理脚踏车的章程。那时候,要骑自行车上路,要注意的事情不比现在少。

自行车史

最早的自行车是法国人西夫拉克在1790年发明的,这是一种用两个木轮直线排列的最简单的自行车,没有链条,人坐车上,以两脚蹬地向前行驶。这种自行车其实骑着并不舒服,不过胜在比走路省力。后来,人们又加上了踏板、链条、中轴等,车架也慢慢用钢铁取代了木头。这种不断的改进一直持续到1889年,这一年苏格兰人杰罗巴发明了充气轮胎,这时的自行车和现在的自行车差别不大了。

第一辆自行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个目前没有档案可以说明。但最早有关自行车的报道是1868年11月17日的《上海新报》,说当时上海出现了几辆自行车,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蹬踏而行,“转动如飞”。由此可见,当时进入中国的,有最原始的版本,也有后来升级的版本。

这一时期,出现在中国的自行车是由侨居的外国人带进来的。在当时,自行车绝对算是时尚的玩意儿,价格昂贵,清末时沿海一带大城市里,一辆自行车需要大洋八十元左右,这个价格相当于今天一辆汽车的价格。因为价格太贵,卖自行车的商行还推出分期付款的服务,只是分期付款要比一次性付款贵五元,“分期交付,以三个月内为限。头一月付洋三十元,第二月三十元,第三月二十元。若付现洋,每辆七十五元。”

自行车虽贵,但喜欢它的人越来越多,那时最有名的自行车发烧友算是末代皇帝溥仪了。他接触到自行车后,很快对骑车到了痴迷的程度,命人花重金去买各种各样的自行车,白天骑,晚上骑,据太监回忆,当时溥仪睡觉做梦喊梦话都是骑车。大家都知道故宫各个宫里都有门槛,还挺高的,但是溥仪为了骑车方便,就把这些碍事的门槛给锯了!

慢慢的,进入中国的自行车越来越多。据报道,1899年,苏州官府因骑车人日益增多而道路狭窄,经常造成交通事故,还禁止普通百姓在城内骑自行车。

档案故事

由于成都属于内陆城市,自行车进入成都的时间就更晚了。据文献记载,到1904年春,成都市内仅有7辆自行车,其中3辆的车主为外国人,1辆为邮政局送信用,其余3辆的使用者为中国人。当时成都人出行的代步工具,除了轿子就是鸡公车。自行车的出现,让大家眼前一亮,但这些外国进口的自行车实在太贵了,沿海八十个大洋的自行车,到成都要涨到一百多。

能不能国产呢?清末的《成都通览》介绍,成都崇宁人王惠吉自己先做了一辆自行车。王惠吉经常在外地游历,见多识广,回成都后欲创办实业,看上了自行车这个市场,如果能国产,肯定价格要大大低于进口自行车。他用铁条为轴,铜板为轮做了一辆重200斤的自行车,除人乘外,还可携带行李50斤。这辆成都人自己造的自行车,走到那里都是满满的回头率啊。

但这车实在是太重了,而且成都河流密布,市区、郊区有石桥、木桥百余座,有的桥有台阶,有的桥没台阶,王惠吉造的这自行车遇到有台阶的桥就犯难了,推是肯定推不上桥的,必须三四个人一起抬才能过桥,所以过了段时间,他的自行车在成都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不管怎么说,这至少能看出,当时的成都人对自行车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民国时期,国产烟与英美烟在成都市场竞争,国产烟搞有奖销售,凭借烟盒内的画片,拼成连号者可以中各种奖,最高奖就是一台英国台顿牌脚踏车。

到上世纪30年代,成都的自行车逐渐增多,为此,四川省公路交通委员会在1937年8月出台了“四川省管理脚踏车暂行章程”,要求在四川的自行车必须到主管机关登记检验,并遵章缴纳车捐领得驾驶执照、号牌后方得行驶。

从这个章程可以看出,当时骑自行车,跟现在开汽车一样,有很多的要求,比如要登记车主姓名、年龄,籍贯、住址,每年都要到登记管理机关检验并交一到两元的年捐。骑车上路需靠左行驶,不能搭人,不带执照骑车要被罚款,伪造号牌车主还将被移送司法机关等等。章程还特别规定,用来出租的自行车,租金不得超过每小时两毛钱。

骑车英雄

今天,自行车不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但依然有很多人喜欢骑自行车,他们骑车,并以此实现自己的梦想。说到这里,潘德明的名字恐怕不得不提。

1930年,22岁的潘德明出发,历经7年,靠着一双脚和一辆自行车走过40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徒步和骑自行车形式完成环游世界的旅行家。

潘德明自制了一本《名人留墨集》以备沿途各国各界的名流、团体题词, 作为他环球旅行的珍贵纪念。他在扉页上写下一段话,“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潘德明从越南西贡经柬埔寨来到了泰国,又过马来西亚,渡海到达新加坡。新加坡华侨巨商胡文虎是第一个给他题词的人。他的题词是:“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自行车)的轮迹。”

在印度, 潘德明拜谒了著名诗人泰戈尔、圣雄甘地。甘地送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用粗麻布织成的印度国旗和一张签名照。此后,潘德明转走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至耶路撒冷、西奈半岛,然后渡过苏伊士运河,到了埃及首都开罗。游历金字塔后,他又周游欧洲各国,当时正在巴黎的张学良听说后也特地约见他,并给他写了“壮游”两个字。

从欧洲到美国到澳大利亚,本来潘德明准备从日本返国,但其时日本军国主义气焰嚣张,他决定不临日本国土,1937年7月6日潘德明返回上海。至此,潘德明经过7个冬春,历尽千辛万苦,行程数万里,游历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军敌机飞临上海领空。国难当头,原打算勘察青藏高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潘德明于是把世界各地华侨捐助他的10万美元考察费用全部捐献给了抗日事业。

今天,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中国自行车旅游者协会的最高奖项就称为“潘德明骑游奖”。(蒋庆)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