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汽车销售“猫腻”多 如何避免“中招”?

2019-04-16 17:34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提车前,消费者常常会被要求提前预付定金,而在实际提车的时候,却发现车辆与商家事先描述不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买了,定金往往是不会退还的。

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持续发酵。一个人的维权,引发了无数人共鸣,反复交涉三次,解决办法从退款、换车、补偿又变成了更换发动机......其实,这位女车主的遭遇并非个例。

数据:3年发生451起汽车销售欺诈案

近日,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消费者网发布了《汽车欺诈案例分析报告(2016-2018)》,分析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裁判文书网向社会公布的有关汽车销售欺诈的判决书。结果发现,过去3年间共有451起关于汽车销售的欺诈案件,其中法院判决构成欺诈的案件261件,占比57.87%。

据统计,451件有关汽车销售欺诈案件共涉及69个汽车品牌。经研究分析,欺诈问题主要涉及合同纠纷、产品质量、维修服务、虚假宣传四个方面。其中,涉及合同纠纷案件最多,共有375件,占比83.15%;涉及产品质量案件52件,占比11.53%;涉及维修服务案件21件,占比4.66%;涉及虚假宣传案件3件,占比0.67%。

汽车售价动辄上万元、上百万元,无论遇到哪一种欺诈行为,都足以使消费者心疼加头疼。由于技术要求太高,很少有消费者能够在提车时发现车辆售前更换过零部件,通常都是在车辆维修保养时才被提醒,但此时再去找销售店,消费者就面临举证困难。与4S店扯皮已经很耗时耗力,能有勇气和精力到法院打官司的消费者,更是少数。所以说,现实中汽车销售欺诈行为可能比已发现的案例多出很多。

3月25日,观众在车展上选购(无人机航拍)。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盘点:当心!汽车消费有这些“坑”

这些汽车销售过程中及售后的各种“猫腻”,一心想把心仪的爱车领回家的你,是否知道?

看车和成交车有差异

提车前,消费者常常会被要求提前预付定金,而在实际提车的时候,却发现车辆与商家事先描述不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买了,定金往往是不会退还的。

汽车价格有猫腻

购车时,不少经销商惯用的手段为:打出许多“优惠价”“包牌价”“促销价”等虚价,让人一头雾水。有时所谓“促销价”费用会比车厂指导价格还要贵。

旧车当新车卖

有汽车经销商会将使用过的车当做新的商品车来卖,并把里程表、传感器拔掉,使里程表失灵来确保零公里。

便宜车变成库存车

有个别经销商会推出一、两款很便宜的车,明显低于市场上的平均价格。实际上,这些车大多为库存车、二次售车、来历不明的车,虽然便宜,但品质难以保证,以后的维权也很艰难。

优惠礼包水分大

为吸引顾客,经销商往往会口头承诺可赠送顾客多少礼品,而真正买单时,却又暗中加价,反悔当初所承诺的应该是“赠送”。另外,赠品以次充好的现象也极为普遍,比如品质较差的地胶、车膜充数等等。

合同违约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紧俏车型及预付款购车上,“加价提得快,不加价往后推”。有些经销商让消费者增加配置装饰或购买配套汽车产品,形成事实上的乱加价、乱收费。

“三包”规定执行不到位

汽车销售后出现问题,有的经销商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各种理由搪塞推诿,推卸“三包”责任,更有甚者,将受损零部件维修、喷漆、翻新,再卖给其他消费者。

3月31日,车辆行驶在郑州市农业路大桥上。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举措:面对汽车销售欺诈,怎么办?

对于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来说,一方面,要不断健全汽车销售监管法律体系,尤其要加大车企和销售商的举证责任,以举证责任倒置畅通消费者的维权渠道,从而加大不良销售商的欺诈成本,迫使其打消欺诈消费者的歪念。

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对汽车销售欺诈的高压打击态势,充分运用惩罚性赔偿这一惩戒利器,倒逼不良车企和销售商面对得不偿失的沉重代价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同时,要运用典型案件以案说法,不断强化典型案例的法治宣传和教育效果,努力为依法打击汽车销售欺诈恶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为消费者,在日常的汽车消费中谨慎选择交易相对方。机动车买卖合同标的金额往往较大,消费者在签订此类合同时需要谨慎甄别,以免今后产生纠纷。在选择交易相对方时,需要明确经营者的资质和性质。

另外,消费者还需在车辆交付验车环节提高警惕。对车辆外观状况、款式、车内配置情况等一定要认真检查,如有不清楚的及时询问店内工作人员并留存相关证据,验车时还应留意发票上盖章单位是否与经营者一致,否则可能影响售后的维修和保养。

此外,还应充分借助社会监督力量。我国已经建立起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被法院判决欺诈的销售企业应当被记上一笔,向全社会公开。如果有条件,也可推动各大主机厂建立全国统一的汽车服务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所有汽车供应商、经销商、售后维修网点违法违规行为录入统一平台,同时接入消费者评价通道,向社会公示,为消费者购车提供参考和依据。(中国搜索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经济日报、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羊城晚报等报道)

中国搜索拥有中央网信办批准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资质,转载本网稿件请注明来源为中国搜索!

责任编辑:李书苗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