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元宵节 古人和今人都是是怎么庆祝的?

核心提示:根据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受到重视。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文帝刘恒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元宵:一年明月打头圆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根据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受到重视。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文帝刘恒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在汉武帝颁行的太初历中,正月十五为新年的第一个望日,具有重要的意义。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元宵节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西域记》称印度摩揭陁(tuó)国正月十五日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汉明帝为了表彰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由宫廷流传到民间。

另一种说法认为,元宵燃灯源自道教的上元节。道教有“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唐宋时期,元宵灯火愈加兴旺,节庆活动也越来越多。猜灯谜、吃汤圆、迎紫姑等民俗出现在诗文记载中。元代大部分假期取消,但民间灯会仍然持续。明代灯节延长至10天,与春节相接,热闹非凡。清代节期缩短,但赏灯活动规模很大,除燃灯之外,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及至今日,城市里的元宵节俗主要浓缩为逛灯会和吃元宵。各地举办元宵晚会、元宵喜乐会等文化娱乐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出门赏灯游乐或是在家吃元宵看晚会,人们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元宵节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侨华人的聚居区也欢庆不衰。(邹雅婷辑)

相关阅读:诗词里的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燃灯放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提起写元宵节的诗词,这两首是最具代表性的。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始自汉代,至唐宋已颇为兴盛。透过这些清辞丽句,可以遥想当年元宵夜,花灯焰火交相辉映、红男绿女彻夜游冶的繁华盛景。

2018年3月2日,河北省蔚县暖泉镇民俗艺人在表演“打树花”。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灯烧月下月如银——出门赏月

元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中国古代有赏月、拜月的习俗,上元夜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这一夜的月亮受青睐程度几乎不下于中秋节。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天上月,人间灯,中有焰火如流星,这一夜的华夏大地是欢畅不眠的,真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

说与诗人仔细吟——喜猜灯谜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红楼梦》灯谜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红楼梦》灯谜

大约是从南宋时起,有人将谜语写在元宵节的花灯上,让赏灯人猜灯谜、赢彩头。有“中国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梦》就多次写到“制灯谜”。如以上所列,多数灯谜都很难猜中,所以灯谜又有“灯虎”“文虎”的雅称。当然也有一些通俗易猜的,如《红楼梦》中贾母就有“猴子身轻站树梢”的谜语,谜底为“荔枝”。这些雅俗共赏的灯谜,给元宵灯会加入了互动环节,增添了不少谐趣。

试灯风里卖元宵——共吃元宵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吃元宵最早应是见于《开元天宝遗事》,唐代管这种糯米为皮、糖为馅的食物叫“面茧”,后来叫“乳糖圆子”。后南方人简称为“汤圆”。因其为元宵节专用食品,爽脆的北方人索性就叫它“元宵”。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各色果料等为馅,可甜可咸,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具有团圆和美之意。

人约黄昏后——情人嘉会

生查子·元夕

(北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女子养在深闺、足不出户的时代,元宵节是姑娘们打破禁忌、出门游玩的唯一机会。这一万人空巷的盛会,让未婚男女可以借着赏花灯相看相遇、物色对象,也为情人约会提供了绝佳时机。元宵节堪称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具有浓浓的浪漫气息。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wāng)”“偷挽菜,嫁好婿”。

昨日紫姑神去也——祈福去病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是元宵的一种民俗。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古代元宵节还有许多习俗,如今已几近失传,比如女性集体“走百病”以求身体康健,比如给新嫁的女儿“送孩儿灯”寓意“添丁”……

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在《元夕无月》中写到:“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可见哪怕时光暗换,不管身在何方,元宵这个传统佳节,总能唤起中华儿女深藏在文化基因里最温暖的乡土记忆、最深沉的民族情感。(邹世奇)

相关阅读:喜乐喧腾“闹元宵”

2月15日,河北省黄骅市市民在参加猜灯谜活动。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大年新春是一年中最绚丽的时光,元宵节作为大年画卷的压轴节目,它是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是其中最具声色的时间景观。元宵的节俗与除夕相对应,除夕是关门团年,在新旧时间转换的过程中,人们暂时中断与外界的联系,处于静止状态。元宵节则是以喧闹的户外游戏打破静寂。“元宵闹夜”,是多种节俗形式的合奏。锣鼓、灯火、游人共同编织着喜庆欢乐、流光溢彩的元宵美景。

锣鼓喧天 唤醒冬眠大地

元宵节的喧闹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以锣鼓为主的响器声。锣鼓是庆祝节日必备的道具,节日气氛的营造离不开锣鼓喧天的热闹。没有锣鼓或锣鼓不够用时,人们将其他能发声的器皿也敲起来,如湖北孝感有“正月半,敲铁罐”的谚语。据《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元宵节热闹非凡,“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

二是歌舞游乐的人声。元宵节是民间歌舞的盛大演出日,除舞龙、舞狮外,南北地方在元宵节期间都献演乡村戏剧,北方的秧歌戏,南方的花鼓戏、采茶戏都是元宵常演的剧目。东北地区将乡民化妆作剧,称为“太平歌”,河南及两湖(湖南湖北)地区称为“妆故事”。河南洛阳“歌楼鳞次,丝管嘈杂,灯下设杂剧百戏,游人填塞街衢”。

元宵锣鼓与歌舞的原始意义与腊鼓、傩仪一样,是具有巫术意味的节俗活动,其目的在于驱傩逐疫、召唤春天与苏醒大地。

灯彩辉煌 映照夜市繁华

元宵是色彩鲜明的节日,游人、表演者的华丽衣装与五光十色的灯饰交相辉映,构成缤纷艳丽的视觉景观。

元宵张灯习俗起源早,扩布广。它来源于上古以火驱疫的巫术活动,后世民间正月十五以火把照田、持火把上山,部分地保存了这一习俗的古旧形态。随着佛家燃灯祭祀的风习流播中土,元宵燃火夜游的古俗,逐渐演变为张灯的习俗。元宵张灯与城市夜生活的兴起也密切相关。隋唐以前正月十五夜张灯的记述稀少,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在记述荆楚地方正月十五节俗时,没有提到张灯之事。到了隋朝,京城与州县城邑的正月十五夜,已经成为灯火辉煌的不眠之夜。

张灯习俗的大扩展是在唐宋时期。唐朝元宵节时不仅在京城制作高达80尺、光映百里的“百枝灯树”,还将张灯时间延至三夜。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夜取消宵禁,让人们彻夜自由往来,是所谓“金吾不禁”。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新增十七、十八两夜,最初限于京师开封府,后来地方州郡纷纷效法,成为通例。宋朝灯笼制作较唐朝更为华丽奇巧,元宵灯市品类繁多、琳琅满目。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不过灯节如其他聚众娱乐的节日一样受到限制。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明代中期以后城市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作为市井生活重彩的元宵节,在当时有着生动的表现。清代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只是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日晚为正灯。北京元宵的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冰灯是清代的特殊灯品,由满人自关外带来。这些冰灯“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

游人嬉乐 祈求生活美好

元宵的声响与色彩共同烘托着节日的气氛。正是这样热闹的景象吸引着城乡居民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男妇嬉游”是元宵特出的人文景观。唐宋以来,妇女成为城市元宵夜的一道风景,她们或登楼赏月,或逛街观灯,“了不畏人”。平时限制在各自封闭时空中的男女们,难得有了聚会的日子。元宵可谓是古代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一阶段打破日常秩序的约束,实现着感官与精神的愉悦。

元宵节俗还有拜紫姑、求婚姻,“卜问蚕桑”,烹制食用类似蚕茧的“元宵”。人们通过这些仪式活动,祈求婚姻美满、子嗣绵延、身体康健与年岁丰收。(萧 放)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李书苗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