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圆明园遗珍“虎鎣”入藏国博:系西周晚期祭祀供器

核心提示:国家文物局划拨青铜“虎鎣”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文物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今年3月,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虎鎣(yíng)”即将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进行拍卖的消息传出,引起了巨大的舆论轰动。此后,中国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对“虎鎣”的追索工作。昨日,国家文物局划拨青铜“虎鎣”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文物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回归

被拍卖“虎鎣”失而复得

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今年3月底,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数次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英国相关拍卖机构,希望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呼吁其停止对流失文物的交易与商业宣传活动。

4月9日,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通过邮件明确表示拒绝撤拍青铜“虎鎣”。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机构执意拍卖流失文物的行为,表示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4月11日,青铜“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

4月28日,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6月,国家文物局在获知青铜“虎鎣”捐赠背景信息后,决定在坚持流失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尊重捐赠者的相关意愿,开展文物捐赠接收工作。9月21日,青铜“虎鎣”捐赠接收仪式在中国驻英国使馆举行。此后,青铜“虎鎣”暂由中国驻英国使馆妥善保管。10月12日,国家文物局决定将青铜“虎鎣”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1月23日,青铜“虎鎣”顺利抵达北京。

身世

西周晚期祭祀供器

关于这件“虎鎣”的“身世”,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于成龙介绍,“虎鎣”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从它的造型、纹饰和铭文特点可以看出典型的西周晚期特点,据此可以判断它的铸造年代应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专家指出,新入藏“虎鎣”具有非常重要的器型学价值,“通常,‘鎣’作为一种水器与盘相配合作为盥洗之用。这件‘虎鎣’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装饰上,都与西周晚期的‘季良父盉’极为相似。而目前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鎣’就是‘盉’的一种别称,或方言表述。”

细观这件青铜“虎鎣”,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现已遗失。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盖内铸铭四字:“自乍(作)(供)(鎣)。”“乍”字反书。可能是共字,与共字通常作、形较异。器自名为“鎣”,是盉的一种别称。“共”作为器名的修饰语属首见。共是供的初文,《广雅·释诂二》:“供,进也。”《玉篇·人部》:“供,祭也。”《广韵·锺韵》:“供,奉也。”“供鎣”明确了此器的用途,即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

通过X-ray探伤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布局合理。流根处、外底有补铸遗迹,器身也可观察到合范处。盖上钮环与鋬钮形制不同,可能是使用时残损后补接所致。从便携式荧光能谱表面分析结果来看,铜、锡、铅比例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成分特征,排除了锌铜合金的可能。

关于“虎鎣”这一世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是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依据充分,科学合理。

入藏

妥善保管 做好展陈

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介绍,今年9月和11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家博物馆曾先后两次派出专家团队赴英对“虎鎣”进行鉴定,并安全顺利地将其运回国博。“虎鎣”被掠流失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而今,“虎鎣”回归祖国,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

王春法表示,两个月前,国家文物局将9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精品划拨国博,如今珍贵“虎鎣”又入藏国博,这是对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的高度认可。长期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重要文物的征集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对国家博物馆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商代子龙鼎,北宋木雕观音造像,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铜像等一批重要文物先后划拨国博收藏。这些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与国家博物馆140余万件藏品一起,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虎鎣”入藏后,国博将妥善保管、做好展陈,深入研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文章关键词:
责任编辑:尹艳丽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