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元明清时期的国都所在,留下了诸多文人雅士的身影。清代文学家方苞在京城生活了很多年,而且一生著作颇丰,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与丰台有过“亲密接触”,在他的著作中,有两篇文章与丰台有直接的关系,其中一篇详细记载了当时丰台花卉的盛况,另一篇则与一座古桥有关。
方苞(1667-1749),字灵皋,生于安徽桐城,为清代桐城派创始人。方苞自幼聪明,早年在家乡攻读经史古文,16岁参加安徽桐城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震。方苞32岁在江南乡试中考得第一名。康熙二十八年(1689),方苞投入宛平人、翰林院官员高裔门下,方苞游学京师时,多次居住高裔家,切磋学术,师生感情深厚。康熙四十五年(1706)考取进士第四名。康熙五十年(1711),“《南山集》案”(清前期较大的一桩文字狱案)爆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投入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被投入刑部大牢,定为死刑。
康熙五十二年(1713),当时的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狱中的方苞,康熙命人将方苞带到畅春园,康熙皇帝出了《湖南洞苗归化碑文》、《黄钟为万事根本》、《时和年丰庆祝赋》三题当场考核,结果令康熙皇帝十分满意,说方苞的文赋“即翰林中老辈兼旬就之不能过也”,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并成为南书房的一名大臣。
南书房既是皇帝读书习字的书房,又是词臣入值供奉之所,因此成为专为皇帝服务的文学侍从办事机构。清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南书房,南书房的官员都是德才兼备、博学识广顶尖之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十年(1732)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1733),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乾隆元年(1736),方苞再入南书房。
方苞一生著作颇丰,共著书177卷,即便是在狱中的两年,他仍然笔耕不辍。方苞的著作中,与丰台有直接关系的是《游丰台记》和通济桥碑记。丰台种植花卉历史悠久,有“丰台芍药甲天下”之美誉。康熙五十七年(1718)受朝廷之命,方苞前赴塞门,临行前与好友张朴村等人游览丰台花乡,并写下著名的《游丰台记》。方苞在《游丰台记》中赞赏丰台的花卉:“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据考证,方苞游览的王氏园,就是位于花乡夏家胡同附近的王熙别业花园。此花园是清初,王熙为其父购置的数百畦划地建成的别墅,后来,此花园成为王家胡同。
清乾隆二年(1737)八月,应良乡士绅之邀,方苞来到岗洼村(旧用冈,冈同岗,现均用岗),见村南五百米建有通济桥,遂书《良乡县岗洼村新建通济桥碑记》。其碑记曰:“沛上人尝兴寿因寺于良乡,每经岗洼村悯行旅涉河之难,竭资建石桥。工耗之不就,郡丞得其情,将诘治,乃获讫工,时雍正三年三月也。越十年靖余为碑记。桥去京城四十里。乾隆二年八月记。”不幸的是,这座石桥后来因永定河水泛滥被淹没。
1990年,京石公路施工时在地下2.5米处挖掘出土了一座古桥,古桥保存完好。根据方苞碑记的记载,从地理位置来看,这座古桥与方苞记载的通济桥或许同为一桥。此桥出土后,关于此桥的桥名及建桥时间引起文物界一场争论。北京市文物局在出土地立碑《南岗洼古桥》简介:“其建桥时间不晚于明代。”
不过,多数学者根据方苞的碑记认为,此桥应该就是方苞笔下的通济桥,那么,它就应该建于雍正三年(1725)。
笔者于前几日探访了这座古桥。它位于如今南岗洼村东南,京港澳高速公路旁,桥旁立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和南岗洼古桥简介。桥下是蟒牛河,为北南走向,桥为东西向,桥身为五孔连拱。这座古桥体现了传统建筑特色,桥墩、桥洞、桥身、桥面、桥栏全是花岗岩砌成,桥体古朴壮观,中间桥洞上方有镇水兽。
岗洼地处燕山山脉山前丘陵地带,与平原交会处。《丰台区地名志》记载:“因属山岗坡前洼地,遂以岗洼为村名。”岗洼村后来分为南岗洼和北岗洼,两村只一道相隔,但在清代时分属不同,南岗洼属直隶省良乡县,北岗洼属京城宛平县。也就是说,在清代,南岗洼和北岗洼是京城与外省的分界线。清《宛平县志》载:南北岗洼之间,原有瓮门一座,清建,上有小型庙堂,瓮门下为通道。瓮门又称都门(为城关建筑,表示京城的外界),修周口店公路时拆除。南岗洼现为丰台区王佐镇管辖,北岗洼现为丰台区长辛店镇管辖。
岁月沧桑,有谁想到,在南岗洼,还有一座被洪水淹没了数百年的古石桥,而这座古石桥又与清代文学家方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石桥大大丰富了丰台区的文物宝库。 高世良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