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他!创造了中国“第五大发明”!

2018-11-03 11:15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一位中国专家颁发了1987年科学奖!他的发明成果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11月3日!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1987年11月3日,

在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向一位中国专家

颁发了1987年科学奖!

他的发明成果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

“第二次绿色革命”。

他就是——

享誉全球的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80多年前

他出生于动乱年代,

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亲历三年自然灾害

那时,他立志

一定要让全国人民吃饱饭!

头顶烈日,脚踩烂泥,

低头弯腰,汗如雨下,

……

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

农业科学家给人的固有印象。

那时的中国,

不要说完整的工业体系,

连吃饱饭都成问题。

袁隆平们承担的是“救命”的重任。

他最初提出杂交水稻的课题时,

遭到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乃至嘲笑:

“这简直是荒谬!

这是与传统观点相悖的!”

袁隆平辩解,

“只要方向没错,不怕到不了彼岸。”

为找到理想中的稻株,

六七月份的天气,

他吃了早饭就下田,

每天都手拿放大镜,

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

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

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

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

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

1966年2月,

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

而自己却因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

患上肠胃病。

几十年来,

他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所发明的杂交水稻,

被西方专家称之为“东方魔稻”,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

1980年,

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

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

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联合国粮农组织

把推广杂交水稻

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在31年后的今天

好消息接连传来

2018年5月——

迪拜传来消息

袁隆平团队在热带沙漠种植水稻成功

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

2018年10月——

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再创亩产纪录

亩产达1203.36公斤!

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

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

袁隆平没放在心上,

八旬高龄依然亲自下地做实验,

一大堆重量级国际勋章、奖杯,

被他锁进书橱。

他常说:

“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荣誉不能当饭吃。”

平时,

袁隆平更像一位平常人家的老人,

他身形瘦小,皮肤黝黑,

背微驼,小平头。

身上穿的棉质衬衣价格不过一二百元。

他说:

人的身上,最值钱的,

是装在脑袋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

袁隆平曾谈到自己的中国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

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另外一个梦想就是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这就是一个88岁耄耋老人

执着稻田的故事。

袁隆平说:

“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

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难。

当我能用科学成就

在世界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时,

首先想到的是,

我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和尊严。”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以身许国、造福人民。

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

他们身上,

有知识分子的坚守,

有科研工作者的担当,

凝聚着拳拳爱国之心,

折射出熠熠报国之光。

他们埋头苦干,

以创新成就笃行报国之志。

奋发的中国,

离不开这些大国脊梁的顽强奋斗。

今天,

让我们为科学家刷屏,

向创造者致敬!

策划:朱希琳

作者:陈洋洋

监审:赵嘉麟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中国青年网

中国搜索拥有中央网信办批准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资质,转载本网稿件请注明来源为中国搜索!

责任编辑:黑洁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