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彩绘童子抱鞠俑 北宋“足球”玩得有点嗨

核心提示:童子坐地裸头,身着圆领宽袖罗衫,左脚着靴,右脚光脚,双手抱鞠。彩绘童子抱鞠俑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宋代蹴鞠文物,其身上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体育史的重要文物材料。

4月3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的学生在练习蹴鞠。新华社发(崔立来 摄)

2012年的一天,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自称民间收藏者的人说明来意:“我这里有一个‘抱球小孩儿’,你们有兴趣吗?”当博物馆的两位工作人员赶到这位收藏者的家里时,立即意识到,对方口中所指之物,绝非“抱球小孩儿”如此简单。童子右手握住“气嘴子”,左腿上放着置换的鞠胆,这是一件宋代彩绘童子抱鞠俑,如今已是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童子坐地裸头,身着圆领宽袖罗衫,左脚着靴,右脚光脚,双手抱鞠。彩绘童子抱鞠俑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宋代蹴鞠文物,其身上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体育史的重要文物材料。

但令人奇怪的是,童子虎口上还卡拿着一长条形物件,左腿上也放置有一类似之物。童子为何一只脚光着?虎口和左腿上的长条形物件是什么?如此特殊的造型表现的是什么情景?

壹 到了宋代鞠的制作更加成熟

西汉人刘向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于战国之时。”

也就是说,在2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踢足球”这项古老的运动。

《史记·苏秦列传》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缶,斗鸡走狗,六情蹋鞠者。”《战国策·齐策》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自战国伊始,至清代,蹴鞠经历了从萌芽、鼎盛到衰落的不同阶段。经济发达的唐宋时期,称得上是蹴鞠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副馆长宋秀萍介绍,从战国到汉代,人们所踢之“鞠”,是外以皮革制作,内以填充毛发一类轻柔物质做成的实心球。

但这一形制,在唐代发生了改变,“唐代,鞠的制作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充气球。”

充气球的发明,导致了蹴鞠技术和规则的革命。这种鞠外以多片熟皮缝制而成,以嘴或工具充气(打揎)后,以丝绳系住气孔,则可踢玩。

《全唐诗·答皮日休字诗》中写道:“八片尖裁浪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长在,惹踢招拳卒未休。”

这首诗反映出,至少在中晚唐时,熟皮制作的八瓣球已经普及。

到了宋代,鞠的制作更加成熟,“宋代鞠的外壳制作有六瓣、八瓣、十二瓣之分,使用最广泛的,看来是六瓣球和十二瓣球。”

宋秀萍说,当初第一眼看到这件宋代彩绘抱鞠童子俑时,便注意到小孩手中抱的球是“有瓣儿”的,“这个特点让我意识到,这个球就是蹴鞠,而且是‘充气球’。”

较之以往的实心球,充气球的最大变化是球体轻,弹性好,可以踢得既高而远,也可以踢出很多技巧花样。

这直接促使汉代以来“法月衡对,二六相当”的六人双球门制蹴鞠,演变成为唐宋盛极一时的单球门比赛和“白打场户”比赛。

贰 比赛间隙 童子匆忙换内胆

宋代彩绘童子抱鞠俑有一细节引人关注:童子右手扶球,虎口上还卡拿着一长条形物件,童子的左腿上也放置有一类似物件,这到底是什么呢?

宋秀萍认为,这两个物件应是宋人所说的“香胞”,也就是鞠的内胆。

原来,气球制作的关键,是在熟皮制作的外壳内嵌入动物(一般是猪或牛)膀胱制成内胆。虽有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但踢球时鞠胆在外力作用下也较易破损,须备用内胆及时更换。

尽管更换内胆是蹴鞠比赛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但令人奇怪的是,以往文献与文物均未有鞠胆破损更换的记载或替换鞠胆的图像。千年前的古人究竟是如何更换蹴鞠的“香胞”,成为一个谜团,直到这件宋代彩绘童子抱鞠俑的出现。

“你看这个小孩儿,坐在地上,双手抱鞠,虎口处拿着一个楔形的东西,左腿上也有一个。我们推测,这应该是发生在一场激烈的蹴鞠比赛的间隙。这名队员发现球没气儿了,掉的鞋子还来不及穿好,便坐在地上,一手卡住气嘴子,腿上放着置换的内胆,头微微一侧,仍然紧张关注着场上的形势。这是我们在以往的文献和文物资料中所没有看见过的。”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李书苗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