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机器人、捞藻神器……巢湖打响“剿藻”持久战

核心提示:41岁的许小刚家住巢湖岸边的塘西村,是土生土长的巢湖人。自他记事起,巢湖就有蓝藻。每到夏天,这种绿色的藻类就会大量聚集,在太阳的暴晒下散发恶臭。这些年,随着滨湖新区的建立,许小刚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是7月25日拍摄的安徽巢湖市东环城河上的“生态浮岛”(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马丰成 摄)

针对巢湖污染,一年来,合肥市采取挂图作战、动态销号等方式,逐一明确整改时限,强力推进整改工作。

“投了这么多钱,中央和地方也都如此重视,为啥就是治不好一个小小的蓝藻?”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理巢湖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没有轻巧和一般化的捷径,唯有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许小刚关紧了窗户,还是挡不住强烈的臭味。每年到了七八月份,这样的味道再熟悉不过。

41岁的许小刚家住巢湖岸边的塘西村,是土生土长的巢湖人。自他记事起,巢湖就有蓝藻。每到夏天,这种绿色的藻类就会大量聚集,在太阳的暴晒下散发恶臭。

这些年,随着滨湖新区的建立,许小刚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5年,为了保护巢湖,许小刚和塘西村的村民搬到了离湖10公里的回迁楼。曾经的塘西村变成了风景秀丽的环湖大道和绿化后的公园。

家搬了,岸线整治了,巢湖变美了,但蓝藻每年依然准时来袭,驱之不散。许小刚听说,去年中央环保督察指出巢湖污染治理不力,这一年来,占用的湿地恢复了,停车场拆了,工地也停工了……

“投了这么多钱,中央和地方也都如此重视,为啥就是治不好一个小小的蓝藻?”他困惑不已。

困惑的不止许小刚一人。

影响:“臭得不想来上班”

站在派河入湖河口,一股恶臭扑面而来,湖面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蓝藻,浓重得如同绿漆。上面泛白的部分则是已经死去腐烂的蓝藻,是异味的主要来源。

“一起南风,蓝藻就都被吹到北岸来了,温度越高,蓝藻越多,臭得也越狠。”许小刚告诉记者。

今年入夏以来,巢湖蓝藻水华形势较为严峻,截至7月底,巢湖已发生蓝藻水华29次。最大水华面积达到130平方千米,占巢湖水域面积的17.1%。

连日来,蓝藻水华至少两次引发大规模的刺激性异味,对巢湖周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沿岸走访时,家住滨湖新区的市民张浩宇说,其他季节晚上还经常出来散散步,6月底那几天,蓝藻的味儿就像垃圾放了一个月的味道,晚饭都能熏吐出来;7月下旬,滨湖一家楼盘的置业顾问杨珊在朋友圈吐槽:“最近的空气和朋友圈都弥漫着蓝藻的臭味,臭得不想来上班。”

派河是巢湖主要入湖河流之一,派河河口处于下风口,大量蓝藻聚集于此。记者乘船从派河入湖河口向巢湖湖区驶进,发动机一路荡起绿色的波浪,可以看见打捞船正在巢湖作业。

打捞工人孟凡舟说,往年5月份开始打捞,今年天气热得比较早,4月15号就开始打捞。最近几个月是蓝藻的高发时段,打捞者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蓝藻暴发严重的时候,恶臭令他快要窒息。

合肥市环湖办主任高斌友解释,今年蓝藻水华频发主要有3个不利的客观因素:一是持续高温,7月高温天数达17天,高于往年;二是总体雨量小,阵雨台风多,短时间强降雨会搅动湖体底泥,促进水体营养盐提高;三是今年风速普遍小于每秒3.1米阈值,便于蓝藻聚集。

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湖区蓝藻水华的频次和最大水华面积均高于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巢湖总氮浓度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总磷浓度提高7.32%,全湖藻类密度平均值较去年同期提高78.1%。

问诊:“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蓝藻已有30亿年的历史,被称为地球植物的祖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朱青倾向于把蓝藻研究和气候研究进行类比:蓝藻存在的时间比人类久远得多,研究要看50、100年以上的长期数据,10年数据参考价值都非常有限,更不要说一两年的波动。

作为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已与巢湖蓝藻打了20多年的交道。

“因为每年气象条件不同,同比并不科学,就算某一年蓝藻没有暴发,数据非常好看,也未必是治理成功,可能只是老天帮忙。”朱青说。

“运粮运肥日夜忙,社员湖边挑湖靛”,20世纪60年代,巢湖民歌《巢湖好》中唱到的“湖靛”就是今天的蓝藻。那时候,巢湖周边还人烟稀少,以农业种植为主,农民会把蓝藻从湖中捞出用来堆肥。

大圩镇的居民张正银在巢湖边上生活了一辈子,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从镇里到合肥连条路都没有,驴车加步行要走上一整天;如今,从市中心到巢湖之滨已有直达的地铁。

这也是合肥“大湖名城”发展理念的真实写照,21世纪以来,随着滨湖新区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巢湖影响逐渐加重,巢湖蓝藻对人们的直观影响也日趋显著。

“市民与巢湖的距离拉近了,使得近年来蓝藻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蓝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数据模糊,对当前治理造成不小挑战。”朱青说。

事实上,至今为止蓝藻暴发的机理依旧成谜。朱青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目前只能从经验和规律上总结原因,但蓝藻究竟如何吸收氮磷营养、藻种如何过冬,为何会一夜暴发,这些关键问题都还无法解释。

近年来巢湖水华高发,一组数据凸显治理的紧迫:2015年最大水华面积321.8平方公里,占全湖面积42.2%,为近8年最高;2016年水华最大面积为237.6平方公里,占全湖面积的31.2%。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多位环保专家表示,当下巢湖入湖排污量已远远超过了水体环境容量。

南淝河和十五里河水质多年处于劣V类,“贡献”了大部分的入湖污染物,这两条河流流入的巢湖西半湖是巢湖富营养化和蓝藻泛滥的重灾区。“入湖污染量大”也是去年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突出问题之一。

然而,南淝河和十五里河治理难度极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两条河流穿过合肥城区,流域建设规模急剧加大、人口快速增长,人类生产生活不断积聚的污染已远远超出河流自身的承载能力,同时也导致污染源分析难度加大。

高斌友表示,世界上任何一个大河大湖治理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日本的琵琶湖被公认为蓝藻治理成功的典范,历时30年至今仍无法完全遏止蓝藻暴发;太湖和滇池的蓝藻治理相比巢湖而言起步早、投入多,也依然被蓝藻所困扰。

“现在巢湖确实是病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高斌友说。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李书苗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