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丝绸文物炭化成咖啡色粉末 专家如何复制华丽雍容的龙袍?

核心提示:鲜亮华丽的龙袍复制品满足了我们对皇室的想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丝织品文物原件其实早已经破损严重,专家们正是以这些灰暗的残片为原本来完成复制。

资料图

古代皇帝的龙袍是什么样的?皇帝是古代社会的最高掌权者,当代人对于皇室的想象大多依托于历史资料和现存文物,在博物馆和影视剧中加强印证。

鲜亮华丽的龙袍复制品满足了我们对皇室的想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丝织品文物原件其实早已经破损严重,专家们正是以这些灰暗的残片为原本来完成复制。

而从破损残片到锦衣华服,丝织品文物复制的专家们会经历些什么?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曾参与了数十件丝织品文物的复制。近日,紫金山记者对其进行专访,邀请他带我们看看如何实现丝织品文物的复制。

文物年年在褪色:

每去一次北京

就难受一回

和其他材质的文物不同,丝绸出土后就极为脆弱。因为蚕丝是蛋白质纤维,在潮湿环境中,极易腐蚀损坏,在自然光照中,受紫外线作用颜色褪变较快,且会炭化发脆。

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丁怀进说道:“古代丝织品在刚出土时,颜色还很鲜艳,一段时间后颜色就会褪变,逐渐呈深褐色。因此丝绸文物出土后,要立即采取控制温湿度、避光保护措施,即使如此,也只是延缓其消亡时间,如果将文物用于展陈,无疑是加速其自然消灭。”

1958年,由国家主持主动发掘的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丝织文物,织造技艺复杂精巧,图案内容丰富精彩,纹样生动流畅,色彩辉煌典丽,其中,尤以各类云锦妆花织物最为名贵。

但由于早期没有经费和技术支持,国家还没有将丝织品的复制搬上议程。

到了1979年,为了能使这些丝织品长期保存,除了采取保护措施外,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还与南京云锦研究所协议,打算将部分丝织品进行复制。

周双喜回忆起第一次去北京看到出土的这些丝织品文物时,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看到的丝织品文物,在大范围的深褐色中有的还能看到原有的颜色。

那时候距离定陵被挖掘也已经过去了20多年,文物受损的情况已经非常明显了。

随着复制品的增加,周双喜每隔几年就会去北京一趟,亲眼看看这些文物。“每去一次,看到的文物受损的情况就更严重一些。”

“一开始能看到一些蓝色和金线,过了一些年再去看到的,已经全部变为咖啡色了,手一碰就像咖啡末一样。”周双喜直言,所以每去一次,心里就会难受一次。但为了让古代丝织品及其工艺流传后世,他只能选择继续走下去??尽全力还原和复制文物,通过他的努力让后人能看到鲜艳夺目的明代龙袍,而不是通过残缺品来想象。

主要的复制依据:

一份发掘报告和一件损毁文物

“有的丝织品文物是放在格子里,没有平铺开,折叠的地方就更容易损毁。”但因为复制原件需要详细掌握文物的原貌,否则折叠的文物无法看出来纹样、大小,周双喜需要把丝织品文物小心翼翼放在白纸上,平铺以后测量好尺寸,拍好照片。

“比如有的龙袍上的龙纹会残缺,从一头一尾和中间的龙体,来判断龙的大概走向,来合理推测龙纹的样式,发挥自己的绘画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和创造,来补全这件残缺的文物。”这个环节十分考验匠心,一方面需要丰富的经验,对龙纹的样式了如指掌,另一方面也需要认真细致的匠人态度。

解决了纹样,那么颜色又是一个难题。由于时间久远,很多丝织品文物从雍容华贵、鲜艳夺目全部成了暗淡无光的咖啡色。于是专家们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参照现有的当朝文物,了解明代的服饰有哪些特点、会有哪些配饰等等。好在定陵被挖掘时,专门有专家做了发掘报告,对文物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定陵挖掘之初,出土的丝织品还保留着鲜艳的色彩,但上世纪五十年代,视频和彩色照片还没有普及,只能通过文字描述和黑白照片作为资料。

“如果没有发掘报告,后代根本无法还原这些已经残缺不全、颜色暗淡的丝织品文物了。”周双喜说道。

发掘报告中,一件件龙袍的名字就是后面人们在博物馆见到的文物复制品的名字,囊括了这件文物的颜色、纹样、制式、质地等多方面特点。一份发掘报告和一件损毁的实物,就是专家们复原文物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工具。

记者询问周双喜觉得哪一件复制起来最难,他直言:“哪一件都难!因为每一件都是损毁的。”他以云锦博物馆中展陈的1045个寿字的“百褶裙”??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为例,这件明朝皇帝的“休闲装”复制品看起来颜色很鲜亮,龙袍底纹则是绛红色的灵仙祝寿纹,上面的捻金线金光闪烁。

然而周双喜拿出了文物原件的照片,记者大吃一惊,整件衣服已经成为或大或小破碎的残片,灰暗的颜色拼拼凑凑勉强拼出了衣服的款式??而这才是出土的文物原件,专家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残破的样子来复原的。

“复制”是文物的原样再现

达不到只能叫“仿制”

丝织品文物的复原,在上个世纪非常耗费时间。由于技术水平极为有限,专家们都是用手来一笔一笔画出文物,并设计补齐残缺的部分,填充颜色。“现在好很多了,在电脑上来完成这一步,操作上会快很多。”

目前,南京云锦博物馆正在进行的十三陵丝织文物历年复制成果展上,有一件极为珍贵的袍料??红无极灵芝纹地织金四团龙妆花纱袍料。轻透的红色纱地上织出形象生动的龙,看起来十分透薄。但这件十分轻薄的袍料耗时5年才完成,仅前期设计就用了一大半的时间。

因为妆花纱的织造工艺已经失传了三百多年,要说复制谈何容易。现代云锦艺人谁也没见过妆花纱,也没见过织纱地的织机,更不知道如何在纱地上起花妆彩织金。

“而‘复制’就是原物的再现,整件衣服的大小、长短、纹样、颜色都要和原件一样,要使出所有手段让它形似和神似。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那只能叫‘仿制’。”

一年的摸索和实验,改造出适合的织机,对质地、图案、色彩等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描摹,最后经过云锦工人的织造,才出来这么一件丝织品文物的复制品。经过专家鉴定,得到专家认可,达到要求后,才是复制成功。

中国历代的丝绸珍品是如今的宝贵遗产,正是由于文物被损毁的不可逆性,尤其出土后的丝织品文物又极为脆弱,随着时间流逝会一步步走向严重损毁甚至被时间销毁。复制丝织品文物是保护这批珍贵文物的有力手段,既为古代丝织品延续生命,也是探索古代丝织工艺技术的科学实验,还对中国物质文明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黑洁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