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北京城市副中心详规草案征求民意:常住人口不超130万

核心提示:去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提出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6月21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通州区政府共同发布通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已经编制完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规划草案于6月21日至7月20日向社会公告,听取公众意见建议。

  这是北京市规划国土委提供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北运河岸线效果图。 新华社发

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通州区人民政府获悉,《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于昨日开始网上公告,26日开始现场公告。关于规划的详细内容,市民可以到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厅或通州区潞城镇展厅,参观《建设新时代的千年之城》规划草案公告展,并提出意见建议。草案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以内。划定约9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地区,为城市后续发展预留空间。

●战略定位

副中心将成为三个示范区

去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提出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规划提出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

●规模结构

划定9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区

对于城市副中心的规模与结构,规划严格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要求进行了细化落实,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规模约1亿平方米。

划定约9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地区,为城市后续发展预留空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实现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

●空间布局

形成36个美丽家园(街区)

规划在2016年开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基础上,坚持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以一带、一轴为统领深化城市空间结构,组织城市功能布局,以组团、家园为单元提供城市公共服务。

打造凸显公共空间魅力的生态文明带。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

打造缝合城市功能的创新发展轴。依托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活力地区,形成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

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此外,规划还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一条设施服务环,整合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有机串联组团和家园,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主导功能

承接四五十万常住人口疏解

为了完善功能承接体系,提高对中心城区的服务保障能力,城市副中心将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承接中心城区40万至50万常住人口疏解。

●城市特色

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

规划着重提出要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关系,将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作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

规划依托多河富水生态本底,传承运河历史文化,秉承自然生态理念,构建系列分洪体系,保障防洪防涝安全,营造自然宜人滨水环境,重构水与城、水与人的和谐关系。构建结构清晰、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多级绿色空间系统,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

规划提出要保护并利用好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运河故事,构筑全面覆盖、亘古及今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充分展现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城市设计

划定基准高度管控区

记者获悉,城市设计成为本次规划的一大亮点。规划重构城市空间秩序,依托大运河塑造由古及今、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

加强城市设计特色引导。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风貌格局,展现“绿心环翠承古韵,一支塔影认通州”的新时代城市画卷。加强高度管控,划定基准高度管控区,建立舒缓有序、格局清晰、通透疏朗的城市高度秩序。建设低密度城区,加强建筑规模整体管控,划定规模适度、紧凑集约的强度分区。加强对建筑风貌、城市色彩、第五立面与公共空间等方面的全域全要素管控,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公共服务

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

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居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以组团、家园为单元,提供均衡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每个家园(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设置,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黑洁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