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投资理财广告频现违规保证性承诺:花样繁多手段隐蔽

核心提示:近期,这类广告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当中,且在各大搜索平台、新闻客户端的内容上,各类网络贷款、投资理财、互联网金融广告泛滥。

图文无关

“门槛低、手续简单、放款额度高”、“微信轻松借8万”、“10人借款10人通过”……近期,这类广告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当中,且在各大搜索平台、新闻客户端的内容上,各类网络贷款、投资理财、互联网金融广告泛滥。

业内人士认为,虚假、夸大的广告内容,不仅是产生大量纠纷的源头,也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因此,面对市场上多样的金融广告时,要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金融广告频现违规

违规金融广告,不断出现。2016年,上海虹忆互联网金融公司虚构年放贷款额3亿元,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银行签订了长期合作关系,上海市工商局认定为虚假宣传,对其处罚19.5万元。

2017年,深圳市珠宝贷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利用自有网站“珠宝贷”发布投资理财产品“流转贷”广告,宣称“预期年化收益率11%”等内容,被深圳市质量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深圳国鑫金服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因在百度搜索以文字链接形式发布投资理财产品广告,且含有利用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的内容,被罚款34984.56元。

“网络贷款、理财类互联网金融广告文案,虚假夸大、故意误导、引诱、欺骗消费者,这些都涉嫌存在违法、违规。”深圳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曹屹告诉记者,广告中突显借款低费用和低利息、借款手续门槛低,以虚假或易引人误解的广告内容,容易欺骗、误导消费者进行借贷;对未来效果、收益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去吸引消费者购买金融理财产品;部分广告甚至宣称不限贷款对象和贷款用途,就已违反国家政策规定,如贷款不限用途和向大学生发放贷款。

花样繁多手段隐蔽

根据《广告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广告中禁止发布“对有投资回报预期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未来效果、收益或者与其相关情况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保收益或者代为承担损失”;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不能违规使用安全、保证、承诺、保险、避险、有保障、高收益等与产品风险收益特性不匹配的表述;禁止发布“利用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审核或者备案程序,使金融消费者误信金融管理部门对该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保证”。

从金融广告的宣传上来看,资金借贷类广告,着重渲染“门槛低、手续简单、放款额度高”,如“征信不好也能申请”、“刚来就给80000额度、逾期2次还能借”、“微信号就能借钱”、“凭身份证秒下款(用手机号就能借)”等;投资理财类广告,着重渲染高收益率、无风险,对未来效果、收益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如“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19%”、“30倍活期存款收益”、“存1万每月收益113元”等。

从广告推送方式上看,手段隐蔽,消费者易于“上钩”。目前,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和进行信息检索,不少金融广告与新闻信息或检索信息一同展现,使消费者难以察觉、分辨其广告行为。近期,甚至还出现消费者在移动端支付完成后,直接跳转至金融广告页面的现象。

面对诱惑理性分析

如何防止被骗?业内人士建议,面对市场上多样的金融广告,最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金融知识,还要多思考,提高警惕,避免盲目、冲动地进行金融交易。当金融广告的收益让人心动时,也要考虑到广告中产品的风险等级,对高收益的诱惑要有清醒认识,不要妄想“天下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

此外,还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借贷消费理念。谨慎使用金融工具,不轻易转账;不将个人信息留在不熟悉或不正规的机构和网站中;银行网银密码和网站社交账号密码要分开,防止银行卡被盗刷。辨别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方的金融资质,根据相关规定,未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地方金融办等部门许可,不得以投资理财、投资咨询、贷款中介、信用担保、典当等名义发布吸收存款、信用贷款内容的金融广告。

“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以投资理财名义吸收存款,发放信用贷款的,可能涉及非法集资。”曹屹认为,消费者在百度上搜索投资理财、网络贷款平台,应仔细辨别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方的资质,切莫轻信夸大的金融广告宣传,进入非法金融平台投资、借贷,以免损失巨大。

记者了解到,由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深圳人行、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深圳市广告监管联席会议,近期将围绕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领域,严肃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净化广告市场环境。其中,包括加大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力度,聚焦社会和市民关注热点,重点开展投资理财等领域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开展互联网广告整理,以社会影响大、覆盖面广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移动客户端为重点,集中整治社会影响恶劣、公众反映强烈、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尹艳丽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