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王凤雅事件:在“善”的名义下 究竟是谁辜负了谁?

核心提示:几个月前,当杨美芹听说可以用网络平台为患有“双侧眼球内母细胞瘤”的女儿王凤雅筹款时,她不会料想到最终的结果会是这样:在女儿不治去世之后,他们一家却成为网上的众矢之的,不断有人通过手机、电话、微信、微博来诅咒她。

屋里摆的相框中100天的王凤雅。新京报

(一)

5月27日,微博大V“作家陈岚”发长文道歉,“向所有在这场风波中受到伤害的人们”、“向凤雅的家人”、“以及曾为孩子一起伤心难过的人们”致歉。

几个月前,当杨美芹听说可以用网络平台为患有“双侧眼球内母细胞瘤”的女儿王凤雅筹款时,她不会料想到最终的结果会是这样:在女儿不治去世之后,他们一家却成为网上的众矢之的,不断有人通过手机、电话、微信、微博来诅咒她。

某自媒体发布的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在开头就直接写道:“2018年5月4日上午,王凤雅小朋友永远摆脱了罪恶的父母……”这篇文章曾传遍全网。

这几日,虽然随着事实逐步厘清、始作俑者道歉,网上的风向终于再次翻转,甚至有评论说,“永远正确的公益人士们,你们欠小凤雅一个道歉。”

但杨美芹一家却仍然难得安宁。收到类似“真是败类啊……你们家都是吃人血的杀人犯”这样的短信,仍是她每日的例行。

众生喧嚣中的慈善之困啊,在“善”的名义下,究竟是谁辜负了谁?

(二)

走到这样的结局,首先源于小凤雅的家人与爱心人士之间的巨大鸿沟。

对于杨美芹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来说,当她走选择网络募捐时,一条鸿沟可能就已经产生了。“侠客岛”这样评述:对于慈善捐款的专款专用,忙于奔波的她或许根本无暇估计(原文如此),于是会出现买奶粉忘记索要发票的现象;对于凤雅的治疗,她选择“拔掉了管子”,可能仅仅因为“脸全白了,一直发烧。孩子就算死了,也不能挂着针死”……这种分歧导致小凤雅家人和志愿者之间的猜忌越来越大。

孩子家人开始指责大城市来的爱心人士,不顾孩子的死活“炒作”、“欺骗”;爱心人士怀疑身处底层的孩子家人,借助孩子的死活“诈骗”、“表演”。双方演绎出治疗过程中截然相反的版本。“谷雨实验室”这样记录双方的分歧:

北京就诊的经过,志愿者马婵娟还原的版本是:雅雅爷爷听说眼科医生建议化疗,立刻闹着要走。时值清明假期,肿瘤科专家多已放假,医生建议家属先去急诊检查,等节后专家会诊,再作决定。一行人又到急诊,开出不少检查和用药单据,还未来得及缴费,孩子爷爷仍坚决要走……最后她不甘放弃,联系到北京另一家大型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得知床位充足,可同多家医院共同研究治疗方案。更重要的信息是,以前有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她刚放下电话,一回头便看到雅雅一家坐上出租车,转眼就不见了。

雅雅家人讲述的版本里,这位穿着黄色马甲、自称是北京公益平台9958派来的志愿者(马婵娟),一进院门,便开始拍视频、拍照片,随后,又将视频、照片上传至微博。而到达医院后,又来了几位陌生的志愿者。杨美芹抱着女儿,坐在医院里哭泣,志愿者苗妈凑上来鼓励,“你哭,用力地哭,你不哭,我怎么向社会帮你筹款。哭痛点。”

(三)

小凤雅病逝后,原本事情可以告一段落,然而随着不相干的大V们的介入,事态相反开始升级。

微博大V“作家陈岚”用极其锋利的语言发出讨伐小凤雅家人的檄文:“我怀疑,这三天里,其父母极有可能希望摆脱麻烦(因为公众质疑越来越多),而已断绝孩子饮食,最终导致孩子衰竭,请警方积极介入,立刻封存孩子尸体!请查明死因,查清以肆涉嫌诈捐的款项!”诈捐的指控不够,甚至用谋杀的罪名来凑。尽管她冠以“我怀疑”之名,但在这片纷扰的网络上,不啻为为小凤雅的家人定罪。

风靡全网的《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一文,更是直指杨美芹重男轻女,用筹来的女儿的救命钱,给儿子治兔唇。跟风的自媒体随即一拥而上,不经核实,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王家之恶。虽然嫣然天使基金随后证实,去年4月,杨美芹儿子已通过嫣然天使基金在该院进行免费手术,家属只需承担往返交通和住宿费用,文中指责不过是无端揣测的谣言。但这样的指责将杨美芹逼入网络暴力之中直至今日无法脱身。

据当地公安机关调查,杨美芹通过各种渠道为小凤雅一共募集到善款30000余元,这个数字,与后面指责她的文章,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点击与转发,实在微不足道。

(四)

一个以慈善为名的开头,最后落到一个哗然的收场,在悼念小凤雅之外,我们不得不反思,无序的“善”,会不会反而成为“恶”的帮凶?

不提后来兴风作浪的自媒体与网络大V,一开始试图带小凤雅去北京看病的马婵娟等爱心人士,出发点应该是善的,但是无组织、不专业的善,最后的结果是让双方在巨大的认知差异面前不知所措。爱心人士总是希望自己的捐助能物尽其用,受助者却也希望自己的意愿能够得到尊重。在网络构筑的爱心人士与受助者原本就脆弱的、缺乏信任的关系下,要协调双方的诉求、设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从而达成有效率的救助共识,这显然不是这些无组织、不专业的爱心人士,以及他们自发形成的爱心组织能够完成的任务。

许多人、也说过无数次,慈善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不是靠一腔热血可以做成的。然而在很大程度依靠情绪而构筑的网络社会里,很少有人愿意记住这样的话,更遑论去究其原因??其实正是在这个人际关系日益复杂、信息传递无比驳杂的时代,光谋求各方信任这一点,就必须需要依靠专业、规范、能掌控各种复杂局面的组织机构来完成。

形成这样专业、规范的,能受人信任的机构,当然并非易事,需要社会长时间的积累,也需要相应的立法与监管环境。但如果不把这作为慈善发展的目标,监管依然缺位,爱心人士依然意气用事,募捐仍然靠煽情和比惨,慈善永远走不出当下众生喧嚣的困境。

不得不说一句,相比小凤雅的命运,她的兄弟确实在慈善中获益良多。当然,病情不同是一个因素,但在两个孩子身上看到的不同的慈善运作模式及其结果,确实能令我们感到,有序运行的慈善模式,即使只是一个规模不大、救助面偏窄的基金会,犹能令我们感受到有序之下的有效作为。(子不语)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李书苗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