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成都城门多 风雅英伟之士更多

核心提示: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有一块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

图文无关

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有一块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由于它是岷江、沱江等八条河流冲积扇联缀而成,故而水网密布,冠于四川其他地区,这也是造成一些地方低洼、地下水位高、下湿田集中的主要原因。在古蜀时期,更是河道纵横,水患连连,号称“卑湿之地”。

随着人口的增加,必须扩展耕地,就需要有一个与水争地、辗转迁徙的漫长过程。于是自开明一世起,至五世止,蜀人屡屡迁移,从郫县徙治新都,接着向南搬至广都(今成都双流区),最终在开明九世又折返成都。整个开明王朝的大部分时段,都呈现出新都、广都、成都(并称“三都”)这样一条迁徙、治水、择都的弧形路线。

大城九门 少城九门

秦国吞并开明王朝之后,成都新城的修筑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于“蜀地土惟涂泥,古难版筑”(《全蜀艺文志》卷三七段全纬《城隍庙记》),新城是屡筑屡颓,一段城墙刚夯好没几天就垮了。看来,四正四方的格局是不可取了,只能“顺江山之形”(赵抃《成都古今集记》),首尾由西南斜向东北而筑墙。公元前311年,城成,史称“大城”。其形如龟,非方非圆,东西狭而南北长,大体为一不规则之长方形。书缺有间,我们今天只知道它的北门叫做“咸阳门”,其余门数及名称皆不可考。紧邻大城之西,又筑有“少城”,少者小也,规模小于大城,并以大城西墉为东垣。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东西二城相互倚背之势,西者又为东之前卫。

西汉“元鼎二年,立成都郭、十八门,于是郡县多城观矣。”《华阳国志·蜀志》这句话表明,到公元前115年,成都城外又修起了“郭”。郭,外城也。外城也有墙和门,其见诸记载者有所谓“小雒郭门”。

元始二年(公元2年),成都有七万六千余户,次于长安,逾于洛阳。就人口而言,成都已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城市。公元前115年左右,应该比此户数少不了多少。加上盐、铁、铜、蜀锦、漆器等产品畅销各地,成都又与洛阳、邯郸、临甾、宛齐名“五都”。人口增多,百业繁盛,少城西南已发展为南市,城外所增之街巷必多,故有建郭的必要。

外城之内,西为少城,共有九门,东为大城,亦有九门,此之谓“十八门”。少城城门今可考者只有南面三门:最东的叫“阳城门”,左思《蜀都赋》“结阳城之延阁”即是;次西曰“宣明门”,其门楼即著名的“张仪楼”;最西的是“市桥门”,因正对市桥而得名。大城城门今可考者有二:一为北面二门之“咸门”,即“咸阳门”;一为南面之“江桥门”,因正对江桥而得名。

扬雄追慕司马相如

成都不但城门多,风雅英伟之士亦复不少。《华阳国志·蜀志》载:“蜀自汉兴至于哀、平,皇德隆熙,牧守仁明,宣德立教,风雅英伟之士命世挺生,感于帝思。于是玺书交驰于斜谷之南,玉帛戋戋乎梁、益之乡。而西秀彦盛,或龙飞紫闼,允陟璿玑;或盘桓利居,经纶皓素。故司马相如耀文上京,扬子云齐圣广渊,严君平经德秉哲,王子渊才高名隽,李仲元湛然岳立,林公孺训诂玄远,何君公谟明弼谐,王延世著勋河平。其次,杨壮、何显、得意之徒恂恂焉。斯盖华、岷之灵标,江、汉之精华也。故益州刺史王襄悦之,命王褒作《中和颂》,令冑子作《鹿鸣》声歌之,以上孝宣帝。帝曰:‘此盛德之事,朕何以堪之。’即拜为郎。”

常璩应该很满意司马相如之前的这段总评,所以在《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上》篇又重述了一遍,只稍稍变换了几个词而已:“自汉兴以来迄乎魏、晋,多士克生,髦俊盖世,恺元之畴,感于帝思。于是玺书交驰于斜谷之南,束帛戋戋于梁、益之乡。或迺龙飞紫阁,允陟璿玑;亦有盘桓利居,经纶皓素。”大意是讲:汉朝开国以来,蜀地人才济济,为历代明君所赏识。于是,聘书和聘礼纷至沓来。这些人才有的官运亨通,有的却隐居不仕。

“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也。游京师,善属文,著《子虚赋》而不自名。武帝见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世。’杨得意对曰:‘臣邑子司马相如所作也。’召见相如。相如又作《上林赋》,帝悦,以为郎。又上《大人赋》以风谏;制《封禅书》,为汉辞宗。官至中郎将。世之作辞赋者自扬雄之徒咸则之。”司马相如是成都有史以来凭卓绝文采显贵于京师的第一人,其生前身后事已见《成都晚报》2017年8月4日城史版《卓王孙最终接受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私奔》、4月13日城史版《司马相如魂归何处?》等文,兹不赘。

扬子云即“扬雄,字子云,成都人也。少贫好道,家无担石之储、十金之费,而晏如也。好学,不为章句。初慕司马相如绮丽之文,多作词赋。车骑将军王音,成帝叔舅也,召为门下史,荐待诏,上《甘泉》《羽猎》赋,迁侍郎,给事黄门。雄既升秘阁,以为辞赋可尚,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武帝读《大人赋》,飘飘然有凌云之志,不足以讽谏,乃辍其业。以经莫大于《易》,故则而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史莫善于《苍颉》,故作《训纂》;箴谏莫美于《虞箴》,故作《州箴》;赋莫弘于《离骚》,故反屈原而广之;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初与刘歆、王莽、董贤同官,并至三公。雄历三帝,独不易官,年七十一卒。自刘向父子、桓谭等深敬服之。其玄渊源懿,后世大儒张衡、崔子玉、宋仲子、王子雍皆为注解。吴郡陆公纪尤善于《玄》,称雄圣人。雄子神童乌,七岁预雄《玄》文,年九岁而卒。”此为《先贤士女总赞上》中的扬雄小传,常璩借《左传》“齐圣广渊”四字总评之。“齐者,中也,率心由道,举措皆中也。圣者,通也,博达众务,庶事尽通也。广也,宽也,器宇宏大,度量宽弘也。渊者,深也,知能周备,思虑深远也。”这个高度的评价和“圣人”之称倒是相当匹配的。扬雄厉害,连次子扬信(字子乌)也是神童。他七岁就能协助扬雄写作《太玄》,可惜天畀其才而啬其寿,九岁便夭折了。

严君平即“严遵,字君平,成都人也。雅性澹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耽于《老》《庄》。常卜筮于市,假蓍龟以教:与人子卜,教以孝;与人弟卜,教以悌;与人臣卜,教以忠。于是风移俗易,上下兹和。日阅数人,得百钱,则闭肆下帘,授《老》《庄》。著《指归》,为道书之宗。扬雄少师之,称其德。杜陵李强为益州刺史,谓雄曰:‘吾真得君平矣。’雄曰:‘君但可见,不能屈也。’强以为不然。至州,修礼交遵,遵见之,强服其清高而不敢屈也。叹曰:‘扬子云真知人也!’年九十卒。雄称之曰:‘不慕夷,即由矣’;‘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对此小传,留到《〈华阳国志〉里的成都(8)》再作解释。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陈洋洋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