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配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南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举全市之力,聚各方之智,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动创新名城建设。
为助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5月起,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推出“学习新思想,改革再出发——科创点亮南京”系列报道,全方面呈现各部委办局、各区(园区)、科技创新企业在南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实际成效,展现南京“科技创新”的城市气质和发展驱动力。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钱建芬
弘扬创新精神,助力名城建设。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排头兵,南京市科委要力争当好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创新平台的搭建者以及创新文化的倡导者。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张新年日前在接受紫金山新闻专访时介绍,2018年,市科委将围绕实施创新驱动“121”战略,全面落实《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创新名城建设“十项工程”和“对标找差”目标,重点开展五个“科技专项行动”,切实推进南京创新名城建设。
市委“一号文”点燃创新引擎
定下今年“小目标”:新增800家“高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简称“高企”)是建设创新名城的重要支撑。截至去年年底,南京“高企”的数量已达到1850家。但是,不比犹自喜,一比差距大。深圳、苏州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分别达到1万家和4000家以上。补短板、缩差距,今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增“高企”800家的目标,对比2017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6家”的目标,足足增加了了5倍多。张新年对这一指标任务颇具信心,“800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而是在研判分析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与国内先进城市差距的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
奋斗的路线图也非常明确。今年出台的市委“一号文”建立了企业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上市期等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体系,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远超往年,除落实国家税收减免政策以外,市委“一号文”明确对进入市高企培育库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进入省培育库的再按省支持标准给予1:1共同支持,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市委“一号文”及其45个配套文件点燃了城市创新引擎。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正加速布局南京。
2017年10月9日,小米科技华东总部项目在建邺区正式落户,这是小米科技在北京以外的城市设立的首个地区性总部。
今年南京市科委将抓好“高企”培育的力度。记者从南京市科委了解到,今年南京将力争吸引国际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在宁设立总部,并加大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的建设力度,裂变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做优存量,建设南京高企培育库,动员具有较好基础的创新型企业积极申报,并会同各区(园区)科技局根据企业需求逐家上门辅导。
“两落地一融合”,打造创新
生态链
短短半年已有65家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南京
南京是一座拥有53所高校的科教名城,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是南京抓创新的最大优势?如何将优势资源释放出来,将创新潜力挖掘出来?南京市委市政府给出的答案是:大力实施“两落地一融合”战略工程!
如今,南京“两落地、一融合”正在不断结出硕果。据了解,自“两落地、一融合”启动以来,南京上下凝聚共识,迅速行动,短短半年的时间,已签约落户了65家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端平台、聚焦前沿领域、面向市场需求,蕴含着爆发式成长的潜力。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南京江北新区签约共建的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是首批落地南京的新型研发机构。据中心副主任游石基介绍,研究院将为清华大学高分子所和清华海归提供技术转化平台,今年研究院多个项目产业化将有突破性进展。
3月19日,南京市与东南大学举行校地融合对接项目签约活动,13个“两落地一融合”项目分别落户玄武区、江宁区和江北新区。
3月29日,南京市与南京大学举行校地融合发展对接活动,共建12个“两落地、一融合”项目。
此前,剑桥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也正式落户江北新区,这是剑桥大学创办800多年来,在海外唯一以大学冠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剑桥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为什么选择南京,多位科委人士的回答都满是自豪之情,“南京创新发展的决心很大,力度很大,选择南京是一种必然!”
据了解,今年市科委还将推动科技成果项目化落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建成规模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的新型研发机构群。
建“一流园区”,为创新名城
提供载体
全市高新区今年将形成“1+N”发展模式
与新型研发机构齐头并进的是经过整合设立的15个科技园区,为创新名城建设提供全新载体。
2017年下半年,南京整合设立15个科技园区。推动全市15个高新园区争先进位也是今年科委的专项行动之一。截至目前,15个高新区已经全部挂牌,并设立了园区科技创新投资平台,总注册资金114.2亿元,将重点支持园区内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服务、新型研发机构参股等。
紫金山记者从市科委了解到,市科委今年将统筹推进园区协调发展,统一各高新区管理机构、支持政策和考核体系,形成“1+N”模式,即1个国家级高新区、N个高新园。精准推进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定位,突出1?2个主导产业,将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提高到60%以上。同时,对15个高新园区开展统一评价考核,对成效明显、排名靠前的高新园区,优先推荐申报省级或国家级高新区,对建设不力、排名靠后的,在全市范围予以通报,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15个高新园区正在凝聚发展合力,建设创新园区。比如白下高新区着力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创新企业引培体系,“移大树”与“育小苗”同步推进,培育壮大1200家科技型企业,“高企”数年增长超50%。作为刚迈入省级序列的徐庄高新区,聚焦软件信息、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三大主导产业,将加快推动德国医谷、百家汇二期、德乐科技等项目建设,核心区主导产业集聚度提高至80%。
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已经亮出“超级雄心”:第一步,力争到2020年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到2025年成为全球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科委重任在肩。”张新年说,市科委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确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