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北京日报:“流量收割者”们的恶俗套路

核心提示:“假装生活”尚未远去,“佛系青年”言犹在耳,“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余温尚在,“隐形贫困人口”又成了挑动舆论的新名词。

资料配图

鲍南

涂着限量版口红、出入高级健身房、住着五星级酒店……最近,这些本是物质财富象征的东西,却在自媒体的加工下与“赤贫”吊诡地结合在一起,并产生了一个新词——“隐形贫困人口”,意指那些“看起来很富,其实很穷”的人。

“假装生活”尚未远去,“佛系青年”言犹在耳,“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余温尚在,“隐形贫困人口”又成了挑动舆论的新名词。圈定一个人群,找到几处痛点,加个“滤镜”包装一个概念,刷屏朋友圈的爆文就这样诞生,点击量化作真金白银填充了小编们的腰包。一段时间以来,朋友圈内贩卖焦虑的文章层出不穷,与之类似的收割流量套路更是屡见不鲜。造谣“男子与妻儿走散跪求机组等待”,这是消费善良;摆拍“外卖小哥丢车痛哭”,这是勾人同情;宣称“文科生都是弱者”,这是挑拨矛盾……“流量至上”的思想之下,似乎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蓄意套路者”的猎物。

这类文章往往带有强烈的代入感,也正因此才具有了更深层的“杀伤力”。你在认真工作、努力奋斗,公众号却告诉你“北漂10年的女孩,现在都没过上想要的生活”;你凭借着发自内心的善意对网上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却一次次遭遇“反转”成了营销活动的牺牲品;你原本与周围朋友亲密无间、和谐友爱,却因一篇“爆文”产生对立、有了隔膜……奋斗、善良、包容等等美德,在流量营造的泡沫里,被“利”字当头的自媒体们肆意消解。更甚的是,在“开头一张图,剩下全靠编”的故事反复刺激下,用户逐渐对网络内容产生麻木乃至免疫,社会价值的底线不断被拉低。

拙劣的流量收割,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小编以“捞一票就跑”的心态大量制造劣质内容,用户的善意点击收获的却是无尽恶意,优质内容难获流量不得不走向迎合。其间,有人试图反思,有人尝试改变,却最终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里落得一地鸡毛。很显然,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网络生态。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其实是一回事。现实中,制假贩假、招摇撞骗式的生意无异于自掘坟墓;网络中,标题党、造谣等等“引流套路”无疑也是在饮鸩止渴。

技术会越来越先进,传播渠道会愈来愈多元,但内容为王是不变的道理。健康的网络空间,离不开客观公正的新闻,离不开健康向上的信息,法律法规、公序良俗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自媒体们想要长期生存,必须改变“吸粉”模式,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黑洁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