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来了先落户?花式“抢人大战”来了:你想去哪个城市

核心提示:去年以来,多地出台人才新政,给毕业生送来落户、住房、创业等大礼包,掀起“抢人大战”。留下来还是走出去,最吸引应届毕业生的因素有哪些?

选择一座城市工作、生活,你最关注的是啥?去年以来,多地出台人才新政,给毕业生送来落户、住房、创业等大礼包,掀起“抢人大战”。留下来还是走出去,最吸引应届毕业生的因素有哪些?现代快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耿朴凡 徐红艳

花式抢人

来了先落户

安心住下来创业环境好

多地出台“最宽松”落户新政

来了先落户成为许多城市吸引人才的杀手锏。去年以来,南京、西安、武汉、成都等城市纷纷推出落户新政。“这是史上最宽松的落户政策。”

在西安,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身份证可直接落户;在南京,40岁以内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可直接落户;在武汉,40岁以内本科生、专科生都可直接落户……如今,落户在二三线城市不再是难事,而落户门槛一向较高的北京、上海也不甘落后。3月末,《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发布,其被称为北京“近十年最宽松的落户政策”!不过,能享受到北京这波落户红利的主要是金融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

安心住下来

不论租房买房都有“红包”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许多城市相继推出租房补贴、放开住房限购等福利。今年初,南京市政府2018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其中提及对几类高层次人才放开住房限购,公积金最高可贷120万元。此外,大学生租房补贴的期限由2年延长至3年,根据学历,每月补贴600元到1000元不等。针对来宁面试的非在宁高校2018届应届毕业生,“面试补贴”人均1000元。这是国内首个对应届大学生开出“面试补贴”的城市。

成都“先租后买,以5年前的价格买房”的政策也令人眼前一亮。武汉为支持大学毕业生买房,将公积金缴纳期提前到在校读书时,毕业后能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政府的安居房、租到政府的租赁房。

创业环境好

高层次人才补贴花样多

去年以来,“抢人大战”的硝烟弥漫到“创新创业”领域。成都就出台“产业新政50条”,对毕业5年内在蓉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最高50万元、最长3年贷款期限和全额贴息支持。而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首次创业,并正常经营纳税6个月以上的,政府将给予一次性4000元的奖励。

对于高层次人才,不仅创业奖励多,生活补贴也同步到位。前不久,山东出台《山东省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符合条件的世界名校博士毕业生在鲁工作,最高可获得30万元省财政补贴。去年,杭州出台规定,新引进的应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有机会获得生活补贴2万-3万元。

立竿见影

南京一季度引才近7万人

引才大招的效果如何?根据南京市人社局公布的就业数据,2018年一季度,首次在南京办理就业登记并参保的10.5万各类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共6.9万人,同比增长27%,其中外地大学生占八成以上。

南京的落户新政实施半月来,近万人申请落户。“因为可以早点落户,我和女友的买房计划提前了半年多。”毕业两年的小耿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新政出来后,他的朋友、同事第一时间转发,很多人都去办理。

毕业5年的宁波人小柯,也是人才政策的受益者,他到杭州的第三年就顺利落户,第四年通过贷款优惠买了房。

除了南京、杭州,西安的引才大招也收效显着。3月23日宣布当日,西安共迁入落户人口8050人,实施3天共迁入落户人口15552人。

毕业生看重距离、就业前景

采访中,记者发现也有应届生对“抢人大战”并不“感冒”。南京师范大学钢琴表演专业研三学生小张,毕业后准备回家乡无锡报考事业单位,户口、住宿等问题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在南大数学系读研的李同学已经拿到深圳的Offer,“我比较看重未来的晋升空间大不大。”在他看来,就业前景是第一位。

“前阵子北京出台部分行业‘靠工资来落户’的政策,我也关注了。”南京大学研一学生小刘正在找实习单位,虽然北京户口不再遥不可及,但房价让她望而却步。至于留在哪个城市,除了看自己的工作,还要考虑距离,“我男朋友在上海,还是会考虑留在江浙沪。”

南师大研一学生小郑也表示,不想离父母太远,打算在离家近的城市找工作。

专家看法

真正留住人才的还是环境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城市的竞争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丁宏看来,“抢人大战”的背后,折射的是城市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引发的矛盾。

丁宏注意到,去年以来,各地密集出台引才新政。他认为,人才新政不能仅仅是一个文件、一个口号,如何在政策指导下,在全市乃至全省创造一个自上而下的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在他看来,给户口、给补贴是短期的引才政策,真正能留住人才的是环境,即打造和人才配套的薪酬体系、产业体系和企业层次。“比如搞科研的,每年几十万的补贴对他们来说并不算多,他们看重的是科研、营商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文章关键词:
责任编辑:尹艳丽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