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解开“成瘾”背后的“秘密心结”:有不为人知的因果

核心提示:我们熟知的“上瘾”亦蔓延到了我们不以为然的领域,食物成瘾、运动成瘾、旅行成瘾……说到底,究竟致瘾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我们的不可自拔是否就等同于上瘾呢?

资料配图

不久前,据《科学报告》发表的初始研究显示,过度沉迷微信与成瘾相关的脑区出现结构变化相关。此研究一出,再度激起科学界对“瘾”的讨论。我们熟知的“上瘾”亦蔓延到了我们不以为然的领域,食物成瘾、运动成瘾、旅行成瘾……说到底,究竟致瘾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我们的不可自拔是否就等同于上瘾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岚

最新研究

“上瘾”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在过去,若提及“上瘾”,我们会第一时间想到赌博、毒品,又或者是烟酒等会导致身体机能出现问题的不良生活习惯。然而在今时今日,不少人对“上瘾”的第一反应就是网络,以及各种由互联网时代衍生出来的“副产品”,比如说网络游戏、虚拟社交等等。

就在不久前,《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将“互联网游戏障碍”列为一种潜在的精神障碍。无论是微信还是脸书,在国内外都拥有大批忠实的“拥护者”,研究者发现那些最受欢迎的手机通信应用,有可能会扰乱用户的日常生活,并使其产生上瘾行为。这里所说的“上瘾”并非单纯地指代某种“停不下来”的冲动,而是会直接改变大脑亚属前扣带皮层中灰质的容量。

就在去年年底,韩国研究发现,“手机成瘾症”会让青少年产生严重失眠、忧郁症和焦虑症的现象。最新研究证实,成瘾的程度若严重起来,甚至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相信这样的研究结果,或许会令不少“骨灰级”玩家默默地,暂时放下手机。

研究者表示,了解“上瘾”导致大脑功能层面可能发生的变化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对于日常“上瘾”这码事,需要引起大家尤其是家长们的重视。

沉迷电子游戏多数因为“不快乐”?

智能手机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出现手机成瘾问题。你有想过吗?你为什么喜欢玩网络游戏,又或者说,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对网络游戏爱不释手?

不久前,英国卡迪夫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游戏成瘾或许并不存在,孩子爱玩游戏可能只是想暂时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除了孩子之外,成年人亦是如此。英国的研究人员在调查2316名 18 岁以上的网游玩家后,并没有发现有人存在临床问题。进一步分析显示,长时间玩网游的人,更多是对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感到不快乐,比如关系或职业。这份发表在《PeerJ》期刊上的研究认为,长时间玩游戏可能是处于不快乐情况下的人的替换活动,而不是真的成瘾。

对于这番研究结果,或许有家人会认为只是出自游戏公司的“推辞”。于是关于“沉迷游戏是否属于上瘾”,我们又找到了另一份报告——去年3月,《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关于“互联网游戏障碍”的研究,其中在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德国的成年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符合美国精神病学学会提出的“互联网游戏障碍”症状的游戏玩家少之又少,只有0.3%~1%的人满足标准,其余65%的游戏玩家并没有上述任何症状。

怎样的玩家属于“上瘾”?

美国精神病学学会曾列出9种症状,满足其中5项才能诊断为“互联网游戏障碍”——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继续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的游戏时间;

8.通过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 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专家声音

自拍狂,游戏迷,运动痴……

归根结底源自内心膨胀的欲望

无可否认,过度沉迷某一样事物与“上瘾”无异,亚洲一些研究中心对年轻男性的研究发现,当人全神贯注于互联网游戏时,大脑的活动与毒品成瘾者相似,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上瘾行为。但客观地说,并非所有热爱游戏的玩家都直接与“上瘾”挂钩。

“随着研究的进展,在药物成瘾之外,还发现在一部分人身上存在着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行为, 而在这些行为中并不像酗酒和吸烟那样,因此行为科学研究者提出了‘行为成瘾’的概念。这些成瘾行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有直接生物效应的物质, 而是以某些有强烈心理和行为效应的现象为基础。”广州大学心理学讲师刘百里告诉记者,简单地说,“成瘾”指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 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 给个体带来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职业功能、社会交往等。

除了网络游戏之外,还有不少“沉迷”的行为。比方说,“化妆成瘾”——一睁眼就得化妆,不化妆既不敢出门也不能工作,只有化完妆才身心松弛;“运动成瘾”——控制不住内心要去运动的欲望,即便会造成物理损伤也不愿减少运动量;“食品成瘾”——在美食面前,个人意志与合理判断土崩瓦解,毫无理由的就是想吃;“自拍成瘾”——控制不住自己,每天都有冲动对自己进行“记录”,在不同的社交网络平台,每天发布照片都不少于6次……对某种事物“成瘾”,究根结底,其实是内心一种膨胀的欲望。

延伸阅读

“断瘾”之前

弄清所逃避的东西

明知其行为会带来严重后果仍无法自拔就是成瘾的表现。然而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时会出现的、无法克制自己的现象,让我们对“上瘾”的归因不知所措。

是喜欢,是沉迷,抑或是上瘾?刘老师表示,想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成瘾很简单,以下七个方面如果具备其中三条以上,即是“中招”——容易产生耐受性;出现戒断综合征;行为的时间、频率、强度都大大超过自己的预料;多次试图戒除或控制而不成功;花大量的时间为这一行为做准备;基本停止或大大减少正常的社会交往、职业或娱乐活动;明知这一行为已经产生生理或心理方面的不良后果,但仍然坚持这一行为。

换句话说,如果对于某种行为的“沉迷”程度,尚能在我们理智的把控之中,那么离令人闻风丧胆的“成瘾”,多多少少还有些距离。

至于我们最常提及的“互联网成瘾”,有许多研究表明,正因为现实中存在社交障碍,人们才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进行社交活动。“因为缺乏明显生理机制的介入, 所以大多数是以心理上的依赖为主要病理机制。”刘老师打比方说,具有高外向性和高神经质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更高;同时高外向性的青少年,也比高内向性的青少年拥有更多的在线社交朋友。“归属需要越强烈的人, 其社交网络的使用强度也越高;与之相反, 担心拒绝心态越强的人, 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则越低。”

说到底,无论是沉迷于游戏的世界,还是在马拉松的道路上停不下脚步,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很多看似“成瘾”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不为人知的因果联结。或许在开始进行行为戒断之前,我们最需要弄清楚的是,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最想逃避的那样“东西”,究竟是什么?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黑洁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