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投票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表决关于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草案、选举国家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表决监察法草案……
不久前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随着代表们一次次投下选票或按下表决器,上述重要议程圆满完成。
代表们投票或按键的时候,来自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信息公司”)的58名科研技术人员驻守在人民大会堂,全力保障大会相关议程顺利进行,万无一失。
选票是怎样快速统计出来的?如何识别无效票?能根据结果追踪到投票人或表决人吗?服务器突然发生故障了怎么办?针对一系列问题,刚刚完成保障任务的中科信息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专访,揭开全国两会电子选举、电子表决系统背后的故事。
没有电子化的时代:计票时给代表放电影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多项选举和表决议程中,代表投票结束或按下表决器后不久,即在现场公布了结果,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中科信息公司研发的电子选举系统,保障了本次会议选举工作的高效进行。事实上,当最后一位代表的最后一张选票投进票箱,经过设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服务器的高速运算,投票结果几乎就在同时出来了。
中科信息公司研究员崔喆博士说,技术已经实现了“几乎同步出结果”的要求,所需更多的时间主要花在监票人审核无效票、审查计票结果等法定程序。也就是说,这已经是目前能实现的最快的速度了。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有科研人员记得过去没有电子选举系统时的情景:计票主要使用算盘,仅仅配置一个电子计算器,工作人员几乎要花费半天时间才能统计出结果。有的机构的会议选举工作,因为人工计票费时较长,“给代表们播放了两场电影之后,计票结果还没统计出来”。
1982年,中科信息公司研发的电子选举系统进入人民大会堂。此后,该系统连续为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第六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相关会议提供服务保障。中科信息公司的负责人表示,30多年来,电子选举系统没有发生过失误或故障。
据介绍,党的十二大时,第一代电子选举系统投入使用,从最后一张选票投入智能票箱到显示票数结果花了不到50分钟,极大地缩短了计票时间。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党的十二大时,该系统一次最多只能投两张选票,并且必须正面投入,否则系统无法识别。到了党的十三大,票箱开始智能化,投票没有了正反面的限制,主机也选用了微机,结果还能显示在大屏幕上。
到了党的十六大,系统扬弃了原有的硬件、软件和结构,采用高速图像扫描技术,选票一旦投入票箱,选票结果数据就将自动传至后台,当即汇入计票结果,计票程序实现了与投票结果基本同步。现在,系统又进行了创新,对多处技术细节进行了改进,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安全性、可靠性和识别精度有了极大提高。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