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初一拜年 拱手如何抱拳史料可查拜年礼仪至少始于宋代

核心提示: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资料配图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大年初一鸡日迎喜神

大年初一为“鸡日”。旧时,大年初一的礼仪首先要迎喜神,希望喜从天降。

迎喜神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湖北叫“出行”,上海叫“兜喜神方”,河南叫“出天方”,浙江一带叫“走喜神方”。迎喜神的目的是求喜神保佑全家老少新年里万事顺心如意。

据说大年初一,谁家的门开得早,喜神就会先到谁家。喜神又被看成财神、福神,所以迎喜神时还有“进财”的习俗,也就是在除夕夜关门之前,准备一捆柴,立在屋门上,子时开门迎喜神时,柴就会倒进门里,因“柴”与“财”谐音,取财都进门了的好兆头。

拜年是初一重要礼仪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

平辈拜年多抱拳拱手,标准男子姿势是左手在上抱住握拳的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右手被包住表示善意。女子与男子相反,右手压住左手,并且不抱拳,这也应了那句“男左女右”的说法。

拜年礼仪各地有不同

拜年的礼仪在各地有所不同。在河南、江苏等地,拜年的头一家必须要儿女双全,父母健在,家宅兴旺,这样拜年的人也能跟着沾光。同时,被拜年的人家也欢迎这种人家第一个来拜年。

拜年的时间,旧时也有规定。福建莆田拜年是,有特殊的风俗礼仪,是以除夕为小年夜,初四初五为大年夜,大年初二不拜年。据说是因为明嘉靖年间,倭寇进犯莆田兴化,烧杀抢掠,大年初一倭寇撤走百姓才得以还家,但家乡却是横尸遍野,于是为表达对亲人的哀悼,约定初二不拜年的礼俗。

拜年给压岁钱沿用至今

过年时,给压岁钱的礼俗一直沿用至今。但您知道压岁钱的意义何在吗?据说,旧时有一首俗谚唱道:“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的磕头,老辈给钱。要钱没有,扭头就走。”

按照传统礼仪,在除夕接神祭祖之后,孩子们都要给长辈磕头拜年,相互说些吉祥话,长辈照例要给小辈们一些压岁钱。如今压岁钱已不局限于除夕夜给,过年走亲访友,见到孩子、老人都可以给压岁钱。

过去过年给压岁钱也有讲究。大点的孩子当面给,小点的孩子在他们熟睡后,父母将压岁钱悄悄放在他们的枕头下面,让孩子们新年头一天得到一个惊喜。这种方式和国外过圣诞节时,家长等孩子们入睡后,把准备好的礼物放在袜子里或堆放在圣诞树下,等第二天孩子们醒来,说是圣诞老爷爷昨夜来派发礼物很像。

孩子多的人家会把孩子们都召集在正屋,一起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集体跪拜后伸双手接过红包。

“压岁钱”的前世今生

压岁钱也叫“压祟钱”“压胜钱”。

据说,压岁钱出自唐代生子赐银之礼。《资治通鉴》卷二十六记载,杨贵妃收安禄山为养子时,“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唐代王建《宫词》也有描写,“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

这里所说的“洗儿钱”是过去长辈给新生儿镇邪、去魔、免灾的护身符和保护神,这种源自宫廷的官俗礼仪,传到民间后,逐渐演变成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礼仪。

又有说,压岁钱是从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或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馈赠。古代还曾有过送“压岁果子”的礼俗,就是以桔子、荔枝等果品至于枕边,等元旦(正月初一)清晨醒来时吃掉,祝福新的一年吉祥有利。

后来压岁钱统一取代了压岁盘、压岁果子,成为过年长辈给晚辈的贺岁礼。

还有一种说法,给小孩子的叫“压祟钱”,而真正的“压岁钱”应该是成年子女给长辈老人的,或希望借此表达孝道礼仪,希望他们慢些老去。

过年包饺子也有讲儿

过年时吉祥食物也不能少,年夜饭后包饺子、吃饺子也是习俗之一。

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有一种名为“馄饨”的食物与今天的饺子形状类似。

据推测,南北朝时期,饺子煮熟后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吃,和今天的馄饨的吃法一样。这种吃法在我国一些地方至今仍有。

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会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一起吃;河南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同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约到唐代,饺子已和如今一般模样,且变成了捞出来单独吃。

宋代改称饺子为“饺耳”。据说,后世的“饺子”一词就源于它,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而元朝则称饺子为“匾食”,如今匾已通作“扁”。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煮饽饽”等新称谓。

饺子现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其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义;二是饺子有馅,便于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里面,以寄托对新年的祈望。

包到饺子里的东西,可以是糖、花生或是铜钱(硬币)等。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寿;吃到钱币的人来年发大财。可饺子中包硬币,包几个也有“礼”可讲。不能是三个,因为“三”同“散”,好兆头没取着,反而把财都散了;五个为宜,寓意“捂财”。

文/张彬

本文感谢著名民俗专家王作楫及其著作《中华传统民俗礼仪》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黑洁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