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鸿海精密旗下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股份”)在证监会网站披露招股说明书,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也意味着,世界最大代工企业即将冲击A股上市。作为代工厂中的老大哥,富士康曾经借着人工成本低的红利,获得了不小的成功,由于近些年成本上升、利润微薄,该公司迫切需要一个机会摆脱“代工”的标签。但富士康到底能否借由IPO如愿,目前看来还有待观察。
三大硬伤
富士康股份承载着富士康集团的部分业务,而富士康集团是台湾鸿海精密集团在内地的业务主体,若上市成功将成为郭台铭在A股第一个资本运作平台。据了解,富士康股份本次IPO的保荐机构是中金公司。
根据招股说明书,尽管富士康股份并非富士康集团的全部业务,但该公司全资及控股境内子公司共31家,全资及控股境外子公司共29家。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员工约26.9万人,其中30岁以下的员工人数达16.05万人,占比59.65%。
2015-2017年,富士康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728亿元、2727.13亿元和3545.44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达143.5亿元、143.9亿元和162.19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85.79亿元、209.58亿元和85.14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富士康股份是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新形态电子设备产品智能制造服务,同时也兼顾苹果供应链等富士康旗下最热门的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冲击A股,富士康股份有三大“硬伤”。首先,该公司的前身福匠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6日,到现在还不满3个年度。2017年3月,深圳鸿富锦向福匠科技出资500万美元等值人民币进行增资,福匠科技注册资本增至2000万美元。2017年7 月21日,福匠科技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证券法》此为硬伤,不过富士康股份已取得国家相关部门豁免。
在富士康股份最新的股东名单中,有33位股东,持股总数为177.26亿股,第一大股东(控股股东)中坚公司持股72.93亿股,占比41.14%。中坚公司为一家投资控股型公司,由鸿海精密间接持有100%的权益,因鸿海精密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故而富士康股份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此外,这家公司还有庞大的负债,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股份总资产1486亿元,总负债1204亿元,负债率约81%,相比于截至2016年底的43%上涨了近一倍。
转型在即
根据富士康股份发行的股票招股说明书,此次发行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拟主要聚焦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21.17亿元)、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10.05亿元)、高效运算数据中心(12.16亿元)、通信网络及云服务设备(49.68亿元)、5G及物联网互联互通解决方案(6.33亿元)、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应用(51.08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升级(86.62亿元)、智能制造产能扩建(35.45亿元)八个部分进行投资,共计投资额约272.54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富士康股份谋求A股上市,除了资金考虑,同时也是想要摘除富士康集团“代工”的帽子。从富士康股份A股招股书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的运营实力强大、业绩稳定,但也能看到最大代工厂的利润微薄,以及对苹果等公司的深度依赖。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书中提示了客户集中度较高等风险。该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亚马逊、苹果公司、ARRIS、Cisco、戴尔、惠普、华为、联想、NetApp、诺基亚、nVidia等,皆为全球知名电子行业品牌公司。不过。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合计数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6.81%、78.63%和72.98%;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0.5%、10.65%和10.14%。
1988年,借着两岸结束隔绝状态、恢复民间交流合作的历史性契机,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名为“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的公司。
上世纪90年代,坐享优惠政策和低人工成本的红利,富士康承接着各路高科技公司一波又一波的订单,从笔记本电脑到苹果手机,从数码相机到LED照明。此后20多年,富士康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
不过,我国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使依靠低成本赚钱的外向型企业压力倍增。2008年下半年,富士康转盈为亏,税后亏损2086万美元。从2010年起,富士康加快了对内地的投资步伐。重庆、成都、鄂尔多斯、郑州、廊坊等地的厂区,或投入使用,或开始注资。同时,富士康规划压缩深圳厂区的员工规模。家电分析师梁振鹏坦言,成就富士康的是廉价劳动力,没有廉价劳动力,富士康不会发展到今天。从沿海到内陆,富士康的每一次转移都是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
然而,富士康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内地的劳动力成本都在提高,廉价的劳动力已经难觅踪迹;另外,在科技与创新成为时代潮流的同时,代工似乎已经不太符合主流市场的节奏,因此,富士康集团甚至是鸿海精密也在积极转型。在此前鸿海精密举行的一场临时股东会上,郭台铭表示,鸿海精密不再是代工厂,已从硬件公司转型到平台公司。同时他对外宣布将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进行重大投资,未来五年内提供100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1.43亿元),从AI人才培育、IoT工业场域应用、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全力推动集团转型成为AI驱动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毫无疑问,富士康股份上市也是转型的一步棋。
难甩标签
其实,富士康集团近年来一直在尝试业务创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业务能够代替富士康身上“代工厂”的标签。
对于富士康股份冲击A股的打算,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表达了赞同的意见。他认为,富士康是工业制造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这一举动不光对自身有意义,对同类型的中国企业也有示范作用。
洪仕斌指出,从制造到创造,中国需要这样一批制造型企业脱颖而出,富士康股份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还有工业机器人,这些业务都在有效支撑该公司的转型升级,尽管这些业务暂时还不能对营收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但只要最终的方向正确,未来能朝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就能成功实现转型。同时,这也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和捷径。
据悉,富士康股份在当初注册时就承载着富士康发展工业机器人的使命,近几年来,随着一线操作员工荒的出现,富士康发起号称100万台大规模的工业机器人(机器臂)运动,以缓解用工短缺、提升质量稳定性等。
郭台铭曾透露,富士康将逐步开放工业互联网数据,提供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和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分为两种,一种是消费型数字经济,这种是可以有误差存在的;另一种就是制造型数字经济,它要求更准确。比如未来我们将逐步开放工业互联网,共享数据信息,服务于鞋子、服装、五金等小型实体经济制造行业。”
他表示,过去五年来,富士康一直致力转型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平台。在此期间,把云计算、移动资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平台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整合为一个垂直集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不过,梁振鹏则对富士康能摘掉“代工”的标签持怀疑态度。“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出,虽然有5G等其他技术的研发,但更多的资金将用于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应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智能制造产能扩建等,这些业务事实上还是‘代工’,智能制造其实还是代工的模式,虽然富士康已经收购了夏普,有一部分属于自主品牌,但工业互联网与代工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发展工业互联网并不代表不做代工。”
他指出,所谓的工业互联网,包括前沿技术的研发,很大程度上还要依托于代工制造业,这种情况下,富士康就无法甩掉代工的标签。不仅是富士康,所有的代工企业都会打着IPO的旗号融资,但很多时候,工业互联网只是一个概念,不管生产什么样的智能终端,依然是以制造业为主。“富士康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主品牌,尽管现在有夏普支撑,但夏普的主要影响力在于电视,其他产品的影响力都有限。”
富士康翻牌“科技股”之后
苹果公司的重要伙伴、巨无霸公司富士康上市计划终于公布。2月9日,证监会官网挂出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显示,这一世界最大代工企业即将冲击A股上市。
参与IPO的富士康股份资产并非鸿海精密在内地全部业务,主体公司包括了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及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三项主营业务。
富士康还要为别人做多久的代工,它自己比外界更在意这个问题。在大多数人眼中,富士康的标签还停留在高科技企业的代工厂,而富士康如何成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正是本次富士康上市风云里最大的玄机。
生产着世界上最顶尖的电子产品,近年来却以最慢的速度进行着自己的财富积累。劳动力优势不断丧失,利润一再被摊薄,传统的代工模式几乎把富士康逼到了悬崖边。鸿海精密财报显示,去年三季度该公司净利润同比大降近四成,创九年最大降幅。
越是行业翘楚,转型的焦虑越深。作为鸿海精密在内地的业务主体,富士康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它是全球用工人数最大的公司,也是代表了全球最大规模精密制造能力的超级工厂,曾一次次因用工问题而遭到质疑,亦面临利润率薄弱多次转型升级的艰难探索。
富士康用40年将代工模式发展到极致,是代工生产制造商,也是产业升级转型的缩影。作为“中国制造”的龙头,富士康的困境具有代表性,中国制造业如今显露出的处境相当严峻。员工工资和原材料的大涨、人民币升值、融资难和融资成本提高,制造业除了转型向前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
从劳动密集的“制造导向”到科技密集的“技术导向”,富士康首先要革自己的命。作为富士康股份控股股东,鸿海精密承诺将逐步消除苹果手机高精密金属机构件的代工服务。中国制造跨越“临界点”,从硬件加工到软件开发,“大船”富士康“调头”便成为制造业求新求变的样本。
多年代工,富士康也在偷师学艺。早在几年前,富士康累计的专利申请数量就超过了12万项,在业内被视为仅次于华为。
然而梦想与现实并非近在咫尺,富士康全称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但是目前公司业务与工业互联网似乎并没有多大关系。富士康的IPO仍像是借壳科技,互联网平台构建、云计算、5G数据中心、物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愿景的实现仍有赖于此次IPO融资。
两年前,富士康“机器换人”计划加速,被视为转型的一大步。然而仅仅把“机器换人”等同于“智能制造”还远远不够,更是一个正在流行的大众误解。机器换人只解决了效率与成本的问题,所沿袭的仍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传统思路,只是实现了自动制造,而非智能制造。富士康在努力走出自己的“围城”,这实非一家企业的内幕,这是一代制造业的命运。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