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揭秘《天龙八部》中的三位药叉女都是谁?

2017-01-22 15:36 | 北京晚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叶二娘将偷来的婴孩玩腻后,便胡乱送与人家去收养,而并非杀死,严兄称这是变重口味为小清新。

剧照

严晓星在《叶二娘与诃利底药叉女》中指出,金庸写叶二娘“日窃一婴而杀之”,是“借鉴了唐代义净法师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一中诃利底(Hariti)药叉女吃小儿而最终皈依佛陀的故事”,通过故事对比,这一判断应是成立的。严兄还通过比较《天龙八部》的修订版和新修版,发现在新修版中,叶二娘将偷来的婴孩玩腻后,便胡乱送与人家去收养,而并非杀死,严兄称这是变重口味为小清新。但如果阅读最初的连载版,我们会发现,连载版的描写更是重口味。

连载版写木婉清发现被叶二娘杀死的婴孩:

只见草丛中丢着六个婴儿的尸身,有的仰天,有的侧卧,日前所见叶二娘手中所抱的男婴也在其内。木婉清呆了半晌,走近那男婴一看,只见他颈边两排牙印,咬了一个小洞,正在颈边的血管之上,想起南海鳄神的言语,登时了然于胸:“这无恶不作叶二娘,果真每天要吮吸一个婴儿的鲜血。她在峰上六天,已杀了六个婴儿。”……六个婴尸中有一个身上犹有暖气,但皮肉干枯,血已吸尽,那便是叶二娘适才投掷过来的了。

之后,叶二娘又抓到无量剑东宗掌门左子穆的独子左山山:

左子穆见她一副馋涎欲滴的模样,转眼便要将自己的亲生孩儿吃了,如何不惊怒交迸……南海鳄神也问:“你见过我徒儿没有?”左子穆又道:“你徒儿是谁?我没见过。”南海鳄神怒道:“你既不知我徒儿是谁,怎能说没有见过?放你妈的狗臭屁!三妹,快将他儿子吃了。”叶二娘道:“我今天早晨已经用过了早餐……”

按南海鳄神的口气,连载版中的叶二娘似乎真会吃婴儿的,最起码书里明确写她每天都要吸食婴儿鲜血。连载版的这类描写,在细节上对“诃利底药叉女”故事的借鉴更为明显;但一方面,吸食鲜血与《倚天》中韦一笑的行为过于雷同,更重要的是,它太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显得不近人情,因此修订版中金庸把这些血腥描写都进行了删改。如上面引文那句“我今天早晨已经用过了早餐”,就被改成了“你二姊是不吃小孩儿的”,两相对比,很有点此地无银的意味。

叶二娘窃婴杀婴的行径是借鉴“诃利底药叉女”故事,而她名字的灵感,则应来自《水浒传》的“母夜叉”孙二娘。不仅是都叫“二娘”,而且“药叉”其实就是“夜叉”的另一个译音。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介绍说:“‘夜叉’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现在我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而原本年轻美貌的“药叉女”形象,随佛教东传到中国后,也发生巨大变化,在中国人心中,“母夜叉”三字几乎成为外貌丑陋、行事凶恶的女人的代名词。

除了叶二娘,《天龙八部》还有两位“药叉女”,即木婉清和钟夫人甘宝宝。这三位的行事都颇为狠辣,正如中国人心中的“药叉”。叶二娘自不必说,木婉清也是动辄杀人(连载版渲染得更明显),甘宝宝虽然出场不多,但她与秦红棉、木婉清同出一门,且称自己“辣手无情”,当年风采可以想见。

至于相貌,叶二娘“两边面颊上各有三条殷红血痕,自眼底直划到下颊”,毁容后很有些恐怖;甘宝宝是段誉眼里“容色清秀”的美妇,是云中鹤口中的“美貌佳人”,更是钟万仇心里“花容月貌的美人儿”,但如前所说,中国民间认为母夜叉凶恶丑陋,所以她的外号像“俏李逵”周绮、“西山一窟鬼”的俏鬼一样,前面要强调一个“俏”字,叫做“俏药叉”。但即便这样,甘宝宝仍嫌这外号“不大好听”;木婉清在现在通行的修订版及新修版中没有外号,但在连载版中却叫做“香药叉”。这种“不大好听”且也不够准确(木婉清并不丑)的外号所以被传开来,恐怕跟木婉清在江湖中始终面覆黑纱,不以真面目示人有关。所以在连载版中,神农帮帮众面对假扮木婉清的段誉,大开轻薄玩笑,一个说要看她“到底是美若西施,还是丑如药叉”,一个附和道:“她名叫药叉,定是个药叉婆了,否则老是蒙住了脸干什么?”甚至连段誉也产生过这种误解。木婉清昏迷时,段誉既想看她面纱后的容貌,但又不敢看:

她若不是丑逾常人,何以常年戴上面幕,不肯以真面目示人?何况她外号叫作“香药叉”,这个“香”字是确实的,那“药叉”二字,想来未必会假。这位姑娘行事凶恶无比,料想也和“清秀美丽”这四个字无缘,我不看也罢。

书呆子段誉对“香药叉”咬文嚼字的分析,虽然好笑,但其实同前面神农帮帮众一样,都是基于“药叉”在中国的民间形象,而产生的自然联想。修订版因为删掉这一外号,只好改为段誉担心她“当真是满脸的大麻皮”而不敢去看,合理性未免稍差了。

“夜叉”是“天龙八部”之一。也许金庸在创作之初,确有将小说人物与“天龙八部”大致对应的打算,但在创作中,特别是几次修订后,这种对应关系其实已经不太明显了。所以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说他“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本文写“三位药叉女”,主要是想指出与之有关的一些素材、原型,她们自是金庸小说中的鲜活人物,而非佛经故事中的神道精怪。□南 窗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