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博览>正文

关于人格修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文质彬彬与尽善尽美

2017-01-21 20:05 | 学习时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评论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文质彬彬”与“尽善尽美”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两个重要命题。“质”与“文”的统一,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善”与“美”的统一,即伦理与审美的统一,德与艺的统一。

“文质彬彬”一词出自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大意是,质朴胜过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虚浮。“文质彬彬”指既不偏于质,又不偏于文,不偏不倚,才有望成为君子。清代学者刘宝楠指出,“文”指外在表现须合乎“礼”,“质”指内在修养须合乎“仁”。“质”与“文”、“仁”与“礼”的关系,反映出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理想人格。

关于“文质彬彬”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指出,书法以“笔”为“质”,以“墨”为“文”,“文”不能离开“质”而单独存在,脱离“质”的“文”是缺乏内涵的。刘熙载认为,艺术应该“尚实”,而不应“尚华”,“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只注重形式的艺术会走向穷途末路,多注重内容的艺术才会日益广袤。可见,“质”与“文”不可分离,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只有追求“文质彬彬”,书法艺术水平才能蒸蒸日上。

“尽善尽美”一词出自孔子《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不但符合审美要求,而且符合伦理要求;而武乐只做到“尽美”,而未做到“尽善”。在孔子看来,“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但要悦耳动听,而且要有“仁”的内涵,缺乏“仁”的“乐”是不完美的。孔子将“善”与“美”相区别,同时又相统一。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不到“仁”,那么“乐”对他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说,作为艺术家道德修养不够,与艺无益。只有追求“尽善尽美”,才能德艺双馨。

王羲之书法中流露出“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中庸之美,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尽善尽美”。这和李世民的文艺观有很大的关系,他反对浮艳的艺文风格,曾提出“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的中庸审美观。元初政治家、思想家郝经指出,王羲之人品正直,有见地,风度高远,书法韵胜遒婉,出神入化,为古今第一。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善”与“美”的高度统一。

“文质彬彬”与“尽善尽美”虽然是两个美学命题,但在书法艺术中却有异曲同工的效应,表现为人格修养与书法艺术的高度统一。人格修养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儒家,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在于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前提,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可见修身的重要性。《论语》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门四科中的“德行”排在“言语、政事、文学”之前,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人伦道德,他心中的人格美实际上指伦理中的“善”。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认为,修身为本,学书为末,德行是翰墨之基。

西汉哲学家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扬雄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透露出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后人将“书为心画”作为书法艺术中伦理与审美评价相统一的开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提出的“心正则笔正”思想;北宋理学家邵雍提出的字为“心印”的观点;元人郝经提出的“书法即其心法”;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提出的书为“心相”“书法乃传心”;晚清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提出的书为“心学”。这一系列书学心性论相关的命题都揭示了“心学”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正如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言,“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即致吾心内在的良知,根本上在于人格修养的提升。

关于人格修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提出的“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的观点开创了人格主义品评的先河。欧阳修认为古人都能写字,但只有贤德之人的书法才能传播久远。后世之人只忙于写字,而不研究书法传承久远的根本所在,因此能写好字的人不计其数,但大部分都被历史遗弃、得不到传承。苏轼在欧阳修的基础上提出,“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关于书品与人品的关系,他认为观其书,知其人,书中可以看出君子小人之心。北宋著名诗僧惠洪认为字写得再好,但道德修养不够的话,名声仍然会被埋没。他说:“字工德不修,名与身俱朽。”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书法家傅山认为,“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刘熙载认为,“写字者,写志也”。并且完整地提出了“书如其人”的思想,“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法作品既是书家的创作产物,更是书家精神气格的对象化。观书知人,透过书法艺术可以观看人格修养。人格修养提高了,书法艺术水平必然会提升。钱穆说,中国艺术不仅在心情娱乐上,更要在德行修养上。艺术价值之判定,不在其向外之所获得,而更要在其内心修养之深厚。可见内在修养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书法艺术水平提高的前提是人格修养的提升,人格修养与书法艺术相统一,才能真正做到“书如其人”。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书作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如果书家内心空虚,修养不够,即使形式上做得很美,书作也是缺乏内涵的,甚至矫揉造作的,难以得到品评者的认可,更不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

最热评论

刷新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