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nginx
报刊博览>正文

好消息!国务院激励七大群体增收 是不是要涨工资?

2016-10-22 11:25 | 现代金报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不是简单涨工资或提高福利,下一步将出台具体细化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通过技能人才激励计划,有利于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国务院21日发布《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对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实施激励计划,推出差别化增收激励政策,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

技能人才:技高者多得

【增收路径】“一桥三通道”:“桥”是技能培训。“三通道”包括晋升通道,向上增加职业技能标准等级;认证通道,建立职业资格与相应的职称、学历可比照认定制度,技能人才也能“当教授”;进城通道,为技能人才在大城市落户、购租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支持。

【带动效应】带动广大产业工人增技能、增本领、增收入。

【专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通过技能人才激励计划,有利于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职业化进程

【增收路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能力,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教育培训发展相关规划,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挖掘现代农业增收潜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鼓励农民共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增加经营性收入。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增收渠道,多渠道增加农民集体和个人分享的增值收益、股权收益、资产收益。

【带动效应】带动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专家点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农民职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重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经营规模化等,同时要对农民基本状况、文化程度、专业培训进行全面摸底,进一步分类施策。

科研人员:工资、项目、成果转化多重激励

【增收路径】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通过工资性收入、项目激励、成果转化奖励等多重激励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工作。

【带动效应】带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

【专家点评】清华大学教授薛澜:重点从改革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健全绩效和奖励机制等入手,通过实现工资性收入、项目激励、成果转化奖励等多重激励来充分调动科研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为经济持续发展释放动能。

小微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

【增收路径】清除创业壁垒,降低创业成本,健全创新创业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包括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度规则,研究完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

【带动效应】引导和支持小微创业者在双创中实现创收致富。

【专家点评】李实:打造有利于小微创业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消除创业壁垒,放宽工商登记注册限制、审批程序等,实现自由、低门槛地进入。同时,要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打造服务、资金、技术等支撑平台。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保护产权 稳定预期

【增收路径】针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完善对组织任命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研究制定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稳妥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针对民营企业家,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依法平等保护产权。

【带动效应】激发企业家创业热情,推动经济增长、就业增加、效益提升、职工增收实现良性互动。

【专家点评】薛澜: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采取产权保护法治化等措施有利于稳定企业管理人员预期,鼓励扩大投资。

基层干部队伍:差别化激励 阳光化保障

【增收路径】完善工资制度,健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差别化激励办法,建立阳光化福利保障制度。

【带动效应】带动公务员群体和公益类事业单位职工。

【专家点评】薛澜:针对基层干部队伍,以完善工资制度、差别化激励办法和阳光福利保障等方式,明晰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收入保障,通过内部激励来调动基层干部队伍积极性。

困难群体:完善相关专项救助制度

【增收路径】推进产业扶贫济困,强化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实施电商、旅游、光伏扶贫工程。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鼓励、引导具备就业能力的困难人员积极就业,增强其就业动力。完善相关专项救助制度,形成阶梯式救助模式。

【带动效应】鼓励引导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中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者,主动参加生产劳动,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

【专家点评】李实:在社会托底保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技能培训和产业带动,鼓励更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积极就业。

■权威解读 增收激励不是简单涨工资

国务院21日发布《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实行七大群体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增收。记者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

激励计划不是简单涨工资

问:看到“增收”这个字眼,很多人会关心是不是要涨工资?

答:《实施意见》的核心是激励导向,不是简单涨工资或提高福利,而是通过有效激励,一方面激发创收创富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实施七大群体激励计划,就是要分群体施策,找准各自的重点,比如技能人才关键要实现技高者多得,新型职业农民关键是推进职业化,小微创业者关键是降低创业成本,科研人员关键是实现工资性收入、项目激励、成果转化奖励等多重激励,企业家关键是解决产权保护法治化,基层干部队伍关键是完善工资制度,困难群体关键是提升人力资本。

激励计划不是吊胃口

问:激励计划如何转化为百姓钱袋子中的真金白银?

答:激励计划不是吊胃口,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让每个群体都能通过辛勤劳动增收致富,提升获得感。

为此将实施六大支撑行动,以各级政府为主体,面向七大群体和全体城乡居民,解决政策、制度、技术支撑问题。

一是基础支撑。促进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之源。二是能力支撑。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三是托底支撑。建立社会保障安全网,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四是渠道支撑,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五是环境支撑。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六是技术支撑。完善收入统计监测系统,为收入分配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下一步,将加快出台具体细化方案,选择部分地区、部分单位开展试点示范,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做好推广。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问: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收入分配改革面临哪些困难?方向是什么?

答: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也给城乡居民增收带来一些困难。一方面,收入增长面临压力。今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没有跑赢GDP增速。另一方面,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基尼系数仍处于国际较高水平。

从上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上世纪90年代技术、管理参与分配,收入分配政策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杠杆。经济新常态下,解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增收困难问题、懒政怠政不作为问题、收入增长动能不强问题、社会政策养懒汉问题,要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功能和杠杆作用。

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共建共享的格局初步形成。

■短评 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收入问题,事关民生福祉,也是国之大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关键目标就是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

当前我国GDP增速放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向收入分配领域传导。刚刚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聚焦技能人才、科研人员、职业农民、创业者等七大类劳动者群体,建立增收激励机制,有利于让更多百姓加入中等收入群体,是确保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关键之举。

作为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可以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而且,这部分人群对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性能有着较高要求,可以倒逼供给体系加快改革,提高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形成一种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不过,当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面临不少困难。一方面,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压力。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没能跑赢同期GDP增速。另一方面,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持续巩固这种态势的压力很大。

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要“做大蛋糕”,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也要“分好蛋糕”,加快收入分配等改革举措落地,使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因此相关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将《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使得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步子迈得更加有力。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