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nginx
全部新闻>正文

窗口单位为何“办事难”?涵养“看群众脸色办事”的自觉

2016-10-12 07:47 | 新华每日电讯 | 手机看国搜 | 打印 | 收藏 | 扫描到手机
缩小 放大

核心提示:下乡调研,遇到一个自主创业的90后小伙。看他一脸愁容,细问才知道他们申领的国家补贴又没跑下来。政策有了,款也到了县里,但要想拿到钱,一道又一道的审批程序堵在那里,半年都拿不到手。他很纳闷:现在各地都在喊优化服务、简化行政审批,为什么办事还这么难?

改革的目的是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改革实践的效果也应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多寡来检验,以老百姓的脸色来丈量

到了县里,一听说要了解简化审批的情况,当地领导一口气说出一大串精简的程序和数据来,滔滔不绝。看他们提供的规章制度、给出的材料,的确是做了大量工作,纸面上确实成绩斐然。可是,这种自信满满却与办事群众的愁容不展形成鲜明对比。问题出在哪儿?是当地在数字和材料上做了假,还是创业的小伙自身有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出在“最后一公里”的阻梗上。

政策再好,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办事过程中,群众没有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怎么会有好脸色。更令人忧心的是,在一些地方,一些政策的制定者、督办者没有看群众脸色的习惯和自觉,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在意的是上级领导的脸色,看重的是报送上来的光鲜数据,即便偶尔去调研,也习惯于“提前安排”。如此能看到实情吗?脚上不沾泥,离群众远远的,或者完全不在乎群众的感受,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能不造成感受的割裂吗?

说到行政审批,在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一语中的,“现在群众确实能感觉到,很多原本要跑腿的事项被取消或下放了,但这个感觉和新闻发布的数字还是有差异。”“衡量改革成效,不仅要看取消或下放的数字,更要看群众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数字是死的,群众的切身感受是活的,没有群众的获得感作支撑,再好看的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是说数字不重要,科学统计的报表和数字有助于反映全局,但数字的理性必须与群众感受的感性相匹配,否则必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看群众的脸色来发现问题,弥补存在的疏漏,甚至借此调整我们的政策。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感觉自己很努力、在某些方面干得不错,可群众偏偏不买账?要么是工作方法不对,做了无用功;要么是没有把政策给老百姓讲清楚,没能争取理解和支持;要么是没有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想当然。总之,是没有学会看群众的脸色办事。

俗话说:“人识脸色草随风。”一般情况下,群众脸色不好看,都是源自内心的抑郁不平,或者是忧愁疾苦,或者是心中有委屈,自己没办法解决,又没有人帮助解决,就必然从脸上表露出来。对领导干部来说,只有不断深入群众,获取真实的情况反馈,才能掌握矫正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的主动。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贵州调研时说得精辟:“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衡量政策好坏,检验干部得失,群众的脸色就是晴雨表,就是度量尺。

有人说,群众脸色飘忽不定,以它为尺子靠不住。但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是否正确、方略是否对头、措施是否对路,老百姓看得最清楚。千万不要以为“我聪民愚”。群众是最聪明的,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对施政得失感受最直接也最实在,群众的脸上写着真理。还有人抱怨老百姓众口难调,不好招呼,实际上只要你真正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解决群众的难点、痛点,使之有切实获得感,人们必然会支持你。

改革的目的是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改革实践的效果也应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多寡来检验,以老百姓的脸色来丈量。当年,万里同志在安徽农村“看到农民没裤子穿,孩子都藏在地锅里取暖,临近年关,却为没有一两白面,吃不上饺子而满脸愁容……”他不仅马上命令农业部门开仓放粮,给每户农民5斤面过年,而且成为最早把老百姓脸上的菜色和愁容转变成政治政策的领导之一。这就是以群众脸色为尺,丈量政策得失、推动国家改革的典范。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需要有看群众脸色办事的政治胆识;深化改革的历史当口,我们也离不开以群众脸色为尺的政治自觉。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相关搜索:

更多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今日TOP10

网友还在搜

热点推荐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